? ? ? ? 傍晚在小區里散步,碰到幾個相熟的媽媽,就和她們閑話起了家常。
? ? ? 這時,鄰居S帶著兒子軒軒走了過來,看到我們,S拍拍兒子的肩膀,說:“兒子,叫阿姨好。”
? ? ? 軒軒大概六七歲的樣子,雙眼亮晶晶地看著我們,但是不說話。
? ? 這時S又催了一次:“叫阿姨好呀。”
軒軒還是沒有說話,依然抿緊了嘴唇瞪著我們。
? ? ? S火了,把兒子推到前面,說:“你怎么就這么不懂事呢?平時媽媽是怎么教你的?”
? ? ? 軒軒還是抿著嘴不說話,畏畏縮縮地躲到了媽媽的臂彎里。S沒轍,只好無奈地對我們說:“我家孩子就這樣,無論怎么說,就是不愿意跟別人打招呼,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他了。”
? ? ? 這時,有一個媽媽打趣他:“喲喲喲,小男子漢還害羞呢?”
? ? 聽了這句話,軒軒突然很生氣,扭頭就跑,一邊嘴里還大聲地叫:“媽媽討厭死了!”
? ? ? S頓時很窘迫,急忙追了上次,拽著他的胳膊,大聲地訓斥他:“你怎么這樣不懂禮貌?平時說了多少次,遇到長輩一定要主動打招呼懂不懂?”
? ? 母子二人鬧這么一出,幾位媽媽都若有所思,紛紛說起各自的孩子來,“我們家孩子還算聽話,讓她跟誰打招呼她都聽”;“我家的不懂事,見到長輩總是愛理不理,教過很多次,好話壞話都說盡了,還是那樣,真是讓人頭疼!”
? ? 第三個媽媽是在大學里教兒童心理學的,她聽完了大家的話,很冷靜地說:“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逼著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打招呼,因為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喜歡跟人接觸,也有些孩子心情不好,也不想跟別人的打招呼。”
“如果大人逼著孩子一定要打招呼,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而且,最不好的就是當眾指責孩子,給孩子貼標簽,這樣會給孩子一個很不好的心理暗示。”
朋友王小紅曾經和我說過她的童年往事。
小紅的童年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爺爺奶奶哪里都好,就是過于“熱情”,每次家里來了客人,都會把她拽到親朋好友面前,一一讓她喊叔叔好,阿姨好,然后她就會被逼著回答她已經答過一千遍的問題。
“你多大啦”、“上幾年級啦”、“學習成績怎么樣”、“你爸爸媽媽什么時候來接你呀?”她從沒見過那些人,覺得很陌生,但每次都會被逼著回答各種重復的問題,尤其是提到她爸爸媽媽,那簡直讓她想哭,所以她跟本不想開口說話。
? ? ? 每每這時,奶奶總會推她的手臂,不停地說:“說話呀,你這孩子怎么這么害躁呢?真是上不得臺面!”
? ? 小紅說其實她本來只是不想說而已,但奶奶卻偏偏大聲地嚷嚷說她“害羞”、“上不得臺面”,這讓她很生氣,也很慚愧,聽了奶奶的話之后,她就真的臉紅害羞了,連頭都抬不起來。
? ? 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奶奶一直重復著同樣的舉動,見人就逼她打招呼,奶奶說她膽小,別人也說她膽小。
? ? 越是指責,她就越不想開口說話,到后來,就真的不敢說話了。因為無論她說什么,大人們總是說“大聲一點,我聽不到”、“聲音這么小,難道你奶奶沒給飯你吃嗎?”、“還是不夠膽”之類的話,讓她覺得無論自己說什么,都是錯的。
? ? 多年以后,她長大成人,每每在午夜夢醒,人際關系受挫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叩問自己的內心,自己是否真如奶奶所說,膽小害羞,上不了臺面?
因為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所以她特別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大學時還修讀了相關的專業。
后來她才明白,有問題的并不是她,而是大人。大人們毫不隱晦地當面指責她,給她貼標簽,讓她自尊心嚴重受損,這真是一種愚不可及的表現。
大人們總是一廂情愿地以為孩子聽不懂,焉不知,孩子年紀雖然小,不懂得人情世故,但孩子的心卻什么都知道。你的愛,你的指責,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然后刻在骨子里,你逼著他打招呼,然后又不斷地指責他不懂事,已經不知不覺地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了一顆自卑的種子。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認為,孩子對于溝通的距離比成年人更為敏感。
他在1998年時做了一個實驗,在100個受測孩子中(平均年齡為8.6歲),在與陌生人打招呼時,有80%的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的稍微后退。
這個有趣的實驗結果,在查爾莫斯眼里有重大意義。首先,這表明,在美國,父母對于孩子的開放式教育還不夠。所謂的培養孩子自立,僅僅表現在孩子的素質與能力上,而對于外部環境的主動接納,還遠遠不夠。
其次,孩子在10歲以下的年齡段,與陌生人接觸時,左腦會產生一種抗拒性信號,從而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動作。孩子們也許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后退,但“他們的確后退了”。孩子們打招呼時,更喜歡“保持距離”。
所以,當你的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或者表現得有點膽怯時,完全不需要急忙去指責孩子,當著別人的面用諸如“膽小、怕事、害羞”之類的負面詞語來形容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厭倦和害怕與別人打招呼,會讓他覺得,與人打招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進而影響他將來的人際交往。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一個人的性格很大程度是胎兒時代就決定了的。性格內向,也不是孩子的錯,不喜歡跟人打招呼,不喜歡出去和別人交往也沒什么。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有些孩子會來事,那他們長大以后就有可能從事需要“會來事”的工作,不會來事的孩子,也一定能找到適合他的位置。
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還給他貼標簽,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畢竟孩子不是馬戲團的動物,不可以強迫他去表演給別人看,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地進行引導。
那么,如果你的孩子真的不喜歡和大人打招呼,該怎么辦呢?
心理學家的建議是這樣的:
1)可以私下問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別人打招呼,想用什么樣的方法打招呼;可以問你們的孩子,為什么在家里那么皮,到了外面連招呼也不敢打?
其實孩子長大了四五歲的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觀點,他可以用他的方法去交朋友,大人只是在旁邊看著就行了。從小就得到父母敬重的孩子,長大以后也格外有自信。
2)爸媽做好自己就可。
爸媽在遇到熟人、鄰居、朋友的時候,如果不是很反感的人,都可以盡量和對方熱情地打招呼,甚至是面對陌生人,也不妨施予微笑。你在做,孩子在看,你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別人,孩子都會默默地記住心里。
你就是孩子的一個榜樣,爸媽有禮貌和修養,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人們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
所以,不要輕易指責那些不喜歡打招呼的孩子,因為,你的指責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