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提出了一個關于為將之道的概念,那就是“將有五德:智、信、仁、勇、嚴”。古今中外的不少軍事家都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而民間不少軍事愛好者更是對這一話題津津樂道。
這不禁讓老外想到很有意味的問題:三國時代,人才輩出,尤以軍事人才為盛,可謂層出不窮、蔚為大觀。無論魏國蜀國還是吳國,都在紛爭戰火中鍛造出一撥又一撥優秀的將帥。那么,在這些軍事人才當中,到底有哪些人真正具備孫子所說的智、信、仁、勇、嚴這五德呢?
當然,在給出答案之前,我們必須首先厘清三個概念,才能展開對這個話題的探討。
其一,以史實還是演義為討論基礎?老王認為,如果拿《三國演義》來說事,那整個討論框架就會如同空中樓閣,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因此本文僅以陳壽的《三國志》為主要基礎展開討論,當然裴松之的注解包括其經常引用的《漢晉春秋》等較為嚴肅的史著也可列入討論范圍。
其二,如何界定軍事人才或者說軍事家這個概念?
在老王看來,所謂的軍事家不單單是指那些親赴戰場沖鋒陷陣、殺敵立功的武將,還應當包括那些具有戰爭謀劃、指揮、調度、運籌能力的謀臣策士。用現代理論來說,軍事家就是指那些具有對軍事活動實施正確指引或者擅長具體負責軍事行動的實施者。實際上,這也就是孫子所說的“將”,也可以按稱之為“將軍”。打個比方,三國時代的呂布、關羽、張飛、夏侯惇、張郃、孫策、黃蓋等將領,自然應列入本文考察范圍;而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司馬懿、魯肅這些人很少甚至從不親自上陣參加戰斗的人,也都是我們要討論的軍事人才。這才是符合《孫子兵法》對“將”之定義的。
其三,我們還要搞清楚“將之五德”的真正含義。關于這一點,可能很難找到一個人人都認可的標準答案,因為對五德的理解見仁見智,難以形成公論。我們只能先采用立場較為中允的說法,否則這個討論就沒法推進下去了。
智,當指智謀、謀略,為將無謀,兵家大忌,故排首位。
信,即信義,賞罰必信,說到做到,方能令人信服,部眾團結。
仁,指愛護士卒部屬。要說明的是,歷來對“仁”的理解是有不同意見的,有觀點把“仁”上升到了儒家的仁學高度,那就有點太高大了。在軍事層面上,愛護部眾、關心下屬就已經可謂“仁”了。
勇,這個簡單,勇敢果斷、戰不畏死。
嚴,指紀律嚴明,只有嚴格要求才能軍紀嚴整。
好了,這兩個概念確定下來。那么,接下來再列一個大名單,把三國時代(包括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前的漢末時期)主要的軍事人才先確定一個大致的討論范圍。
第一類是各軍事集團的首領,共11名,主要包括:曹操、劉備、孫堅、孫策、孫權、袁紹、袁術、劉表、張魯、公孫瓚、馬騰……
第二類是各軍事集團中曾經以階段性軍事行動總指揮身份(包括元帥、都督這一級別)出征的主要“帥才”,也是14名,主要包括:諸葛亮、周瑜、魯肅、關羽、夏侯惇、呂蒙、陸遜、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姜維、曹真、諸葛恪、陸抗(羊祜是陸抗最主要的對手,但他是晉人,不在此文討論范圍)等。
第三類是各軍事集團中擔任過軍事行動主要執行者的武將,共:
魏國:張郃、樂進、于禁、張遼、徐晃、許禇、夏侯淵、典韋、曹洪、曹仁、夏侯尚、張繡、龐德、文聘、郭淮、孫禮、鄧艾、鐘會、毌丘儉、文鴛……
蜀漢:張飛、馬超、黃忠、趙云、李嚴、魏延、馬謖、王平、鄧芝、張嶷、張翼、馬岱、李恢、夏侯霸、諸葛瞻、廖化……
吳國:黃蓋、程普、韓當、周泰、太史慈、甘寧、凌統、徐盛、丁奉、朱然、陳武……
其他:呂布、顏良、文丑(華雄在正史中系孫堅所殺,遠沒有演義中那么出色,不列入此名單)……
還有一些人的身份比較難以確定,比如說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中有韓馥、張楊、劉岱、劉邈、鮑信、孔融、陶謙等人,他們確實是某支軍事力量的首領,但在史籍當中少有甚至根本沒有上陣殺敵的記載,因此也不計入大名單。
順帶要提一句,三國時期因為戰爭太過頻繁,許許多多文官掛的是武職,比如蜀漢的麋竺,是劉備的高級幕僚,卻拜為安漢將軍;另一幕僚簡雍,官拜昭德將軍。實際上這類將軍頭銜只是虛職,并沒有軍事實權,也沒有帶兵征戰的記錄,自然不對他們進行“將之五德”的考量。
總而言之,上述這份名單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讓人人都滿意,因能在各軍事集團中篩選一些排位靠前的軍事人才,進行初步篩選。但是由于以上名單涉及的人數多達50名,要逐一探討的話,這工程恐怕就太浩大了。因此,老王采取了一個偷懶的辦法,綜合戰績、名望、地位等因素,選出5個軍事家進行初步評點,作為拋磚引玉。需要說明的是,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曹操】
智:★★★★★(曹操自己也說了“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耳!”)
信:★★(《華陽國志》載:曹操答應把秦宜祿的妻子杜氏給關羽,見到杜氏美色后卻自己霸占了,愛美色不愛名將,差評!)
仁:★(曹操是奸雄沒錯,確實很奸詐,但至少他的下屬都被他照顧得服服帖帖、真心感戴,不能完全跟仁義道德混為一談)
勇:★★(曹操雖然從不搞單挑,但作為軍事指揮員,能夠多次甘冒矢石、親臨戰場考察敵情就已經是“勇”的正確打開方式了)
嚴:★★★★★(肯定很多人會想到“割發代首”之事,但那很可能只是演義中的杜撰。從史書上可以看到的是曹操治軍還是很有一套的,否則他根本hold不住曹魏集團的眾多名將)
【諸葛亮】
智:★★★(再次聲明,別拿演義說事,那是妖魔化的諸葛亮,正史對他的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就已經基本上能說明問題了)
信:★★★★★(賞罰有信這條沒得說,蜀漢沒人不服孔明。街亭之敗,上表“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本是史實)
仁:★★★★(在世人心目中諸葛亮既是忠臣也是仁人,但他罔顧蜀漢國弱民窮的事實連年發動征伐是否合理,是值得商榷的)
勇:★★★(諸葛亮沒有上陣殺過敵,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已經證明他不害怕因戰而死,“事無巨細,咸決于亮”也說明他不害怕操勞過度而累死。更重要的是他確實死在出征途中,為國捐軀了)
嚴:★★★★★(紀律嚴明、以身作責,諸葛亮堪稱千古表率)
【司馬懿】
智:★★★★★(歷史上的司馬懿遠比演義中足智多謀,曹操苦心經營的基業都被司馬氏奪走就是明證。就連開國領袖毛偉人也稱贊他“多謀略,善權變”,甚至認為他比曹操更高明)
信:★★★★★(“魁杰雄特,秉心平直”。這是曹植的評價,后面四個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司馬懿有沒有“信”)
仁:★(誅曹爽、王凌、令狐愚均夷其三族,雖然這些事件不是直接與為將之道,但也能說明對于司馬懿這種“鷹視狼顧”、本性殘忍的人來說,就別奢談什么“仁”了)
勇:★★★(跟諸葛丞相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這也是曹植說的,治軍嚴整這方面司馬懿是絕對沒問題的)
【周瑜】
智:★★★★(歷史上的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真正統帥,沒諸葛亮多大事兒。把功勞算在孔明身上,那是演義制造的“冤案”。劉備曾評價周瑜“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另外,有個日本軍事學家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歷代名將100人》,里面可是有周瑜而沒有諸葛亮。)
信:★★★★★(周瑜在赤壁之戰前被起用時,手下很多孫策時代的舊臣,無“信”無以服眾)
仁:★★★★(程普所說的“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能夠說明一些問題,如果周瑜不“仁”,老資格的程普是不會有這么高評價的)
勇:★★(跟諸葛丞相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嚴:★★★★(從赤壁之戰的結果來看,周瑜治軍至少是優秀的水平)
【關羽】
智:★★(水淹七軍?別逗了,歷史上的水淹七軍只是天公作美,并非關羽的主動策劃;單刀赴會?那是演義的杜撰,原型是魯肅。史實中的關羽,“智”其實是一大短板,試想一下,如此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眼高于頂、鄙薄文士的人,怎能可能有出眾的謀略呢?)
信:★★★★★(好吧,如果此處不給五顆星,只怕滿世界的人都要來找我拼命了。但仍然需要說明的是,演義把關羽的信義嚴重夸大了)
仁:★★★★(在這個方面關羽的身上其實有著兩重性。一方面,史書上都稱他“善待士卒”,對普通士兵他應該是極為愛護的;但是另一方面,他鎮守荊州時,由他轄制的一些將領卻不買他的賬:孟達、劉封拒絕支援他,糜芳、傅士仁反叛他……別光罵這四個壞蛋了,關羽自己肯定也是有責任的)
勇:★★★★(到底是該給四星還是五星,小編其實是很猶豫的。因為在真正的歷史上,什么溫酒斬華雄、五關斬六將、誅文丑這些功績都是演義為了神化關羽有意制造的冤假錯案,史籍中能看到關羽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戰場表現就是斬顏良和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這個看法肯定跟絕大部分人頭腦中對關羽的印象截然不同,小編坐等噴子們來輪)
嚴:★★★★(關羽在軍紀上的約束力肯定是沒有沒大問題的,否則劉備也不會委其以鎮守荊州的重任)
綜上所述,從總體表現來看,在以上五位軍事家中,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關羽并列第一,曹操叨陪末座,不知道與您心目的評定是否相符呢?當然,在大名單中,或許還會有更出色的人選,只不過以小編這可憐的智商,實在是沒法給出一個真正有說服力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