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經朋友推薦,看起了這檔被SIR稱為說人話的節目。確實好看,每期四人,圍坐一桌,點一炷香為限,放上點心,沏一壺茶,邊吃邊喝邊聊。主持人竇文濤是這樣定位圓桌派的。
我和嘉賓都持有強觀點,圓桌派對于所有觀點都是等量齊觀的。任何事情不能以某一人一言而決,也許有時候我們希望有一個導師可以告訴大家怎么解決我的人生迷茫,但是我覺得如果這樣做的話反而是不尊重觀眾的智商。
我相信嘉賓的觀點都并列出來,我們不定是非,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思考決定更認同誰,這比我們提供一個結論對人的生活更有好處。
所以圓桌派教會我的第一個道理是構建自己的世界觀,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去決定一件事的對與錯。我曾經也彷徨過,焦慮過。我曾為我擁有善良和助人為樂的美德而自豪,后來當我被別人的工作占據我的生活時,發現我要適當的學會拒絕。如果開始在有人告訴我要善良的時候,同時告訴我要適當學會說不。那我不是少走了許多彎路。我想這也正是圓桌派存在的意義吧。
圓桌派嘉賓所說的話,多少會有一些你所不能理解的名詞。但圓桌派很貼心的在后面銳界詞典里為嘉賓口中的各種可能拓展的名詞進行了更深一步的解釋。這讓我在學習的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在談出身決定你多少的那一期,結尾談論到理想的時候,柯藍說:“我覺得理想應該就是真至圣賢吧!”辭典給出的解釋是:《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舉“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四種養生家為例。說明修為不同,壽命也不同。其中最高修為“真人”堪稱“壽敝天地,無有終時”。通過這樣一種解讀之后就更想要探究“真至圣賢”是一種怎樣的境界了。所以圓桌派帶給我的第二個自我反省應該是對知識要永懷好奇和不斷探究之心。
圓桌派其中的一期節目命題是租房:誰的人生不是匆匆“租客”?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至于那種穩定,房子能夠給人帶來安全感的思想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了。但從另一個理性角度分析,我們為了一套房子而扭曲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犧牲了自己美好的二十幾歲的青春真的值得嗎?瑪麗蓮夢露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擁有一切,但不可能同時擁有。”你如果想要詩和遠方,那就不可能擁有穩定。你想要一套房子,那你就會失去自由。所以圓桌派帶給我的第三個啟示是人生,要懂得取舍。
我們探索人生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可以通過旅行尋找生命的意義,追尋時間的腳步;我們也可以出世,選擇自己最舒服的姿態,經營自己最愛的生活;我們也可以通過圓桌派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思辨人生百態,從此踏入高智商的隊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