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大J的文章,提到對于如何尊重孩子:
“對于孩子必須要做的事情,請用堅定的語氣,使用陳述句和肯定句,而不是事事都用請求句。”
對于這一點,現(xiàn)在的我與最初的大J是一樣的,認為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就是事事都習(xí)慣性地詢問孩子,用請求句提出來:
“我們不看電視了吧?”
“我們?nèi)ハ丛韬貌缓茫俊?br>
“你可以好好坐著吃飯嗎?”
這種提問看似“尊重”,其實卻是把做父母的權(quán)利拱手讓人。當我們成人自己都沒有堅定的想法和貫徹的決心時,這樣的疑問句只是傳遞給了孩子一個信息:有機可乘!
往往接下來就是和孩子的拉鋸戰(zhàn),孩子基本上不會按照大人的預(yù)期去做什么,而是向著反向去走。
我和熊寶往往就是這樣。問出來之后,熊寶往往都是說:不好。
接下來我就開始給他講道理,吧啦吧啦。
熊寶的回應(yīng)則一直都是:不要不要不要。
最后,煩躁的我或者爸爸就會直接架起孩子會做,孩子則是大哭大鬧。
或者說順應(yīng)他不做:“這次先這樣,下次不可以了。。。”
這樣不明確不堅定的態(tài)度,只會讓孩子生活在混亂的是非觀里,不斷地試探。
以熊寶看電視來說,定的規(guī)則是”周一到周四不看電視,周五周末可以看”。
偶爾,爸爸不在家,我上課的時候,會讓熊寶看會電視。
熊寶就會每天放學(xué)了,試探著問:今天星期幾?可以看電視嗎?
態(tài)度堅定地回答規(guī)則,熊寶會先哭鬧一會兒。
放任他宣泄情緒,不讓步,孩子自然就會明白你的堅持。
大J給出了她的方法,我覺得可以借鑒:
“把事情分為兩類:
自己的不影響他人的事;自己的卻和他人有關(guān)的事。
孩子自己的事,不打擾他人的事,會與更多的自主,讓她自己做主;
對于那些社會基本準則的,或者本來就該做的事情,需要堅定地給出肯定句。”
有時我們堅定的“不”,帶給孩子的是更加確定的未來和更加成熟的人生。
溺愛和暴力之間,有一個中間值,叫堅定有原則,帶著愛的堅定有原則!
不管你怎樣不OK,我都會堅定溫柔地引導(dǎo)。
這不就是正面管教里的“和善而堅定”么?
“我愛你,但是不可以!”
大道相通,還是要持續(xù)修煉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