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書最早吸引我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帶給我的與眾不同。
八十年代,城里最有文化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和外文書店,逛書店是最時髦的活動,也是我最愛和媽媽去的地方。那個時候書店里沒有專門的兒童讀物,都是各種剛剛解禁的世界名著。每次我都纏著媽媽買書,就我這點小心思怎么可能不被媽媽發現,但她對于“買書”則是有求必應,頂多說一句“記著要看”。慢慢的,家里的書越堆越多,隨處我都能摸到書,也就開始了我的“自由閱讀”狀態。家里最好的氛圍就是媽媽也看書,父母的影響永遠是悄無聲息的發生,而又潤物細無聲的感染著我們的生活。六年級開始,媽媽給我置辦了一組書柜,能把書柜填滿成了我初中時期的愿望。進入青春期的我喜歡上了愛情小說,從《呼嘯山莊》、《簡愛》、《苔絲》,到瓊瑤、三毛的所有作品。爸媽表面上從來不干涉我看愛情小說,但實際上媽媽自己也看,然后會和我討論里面的情節,我想那個時候就在影響我對愛情的看法。逐漸的,閱讀成為了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當然和現在的孩子相比,那個時代的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沒有網絡沒有游戲。所以,閱讀成為讓我獲得最豐富信息的唯一途徑。
在我讀大學以前,閱讀量夠多,但是閱讀面很窄。進入大學以后,我遇到了兩個打破我的閱讀結構的人,一個學日語的雅萍,另一個是學物理的小睿。兩個人的共同特點就是閱讀面非常廣,從歷史到文學,從社會學到科技,從經濟到宗教。最早我喜歡和他們聊天,慢慢的被他們所提及的內容吸引,但是卻缺乏基礎信息和他們達成討論。于是開始轉變了閱讀的方向,因為要使用這些吸收的內容才能構成談話,這種迫切的要求讓我閱讀速度變快,并且邁入了使用信息的階段?,F在回想起來,大學時期的閱讀量激增大到驚人的狀態就是被強烈的交往動機激發,但隨之獲得了巨大的自我滿足,因為閱讀讓我對這個世界感受程度有了很大的差別。我發現自己的世界變大了很多,我對世界越好奇,就產生了更大的閱讀需求。這種不斷擴大的閱讀結構讓我在德國學習時能夠更好的把三個不同專業之間的內容更好的融會貫通。
而留學期間的學習要求徹底讓我從吸收信息轉向使用信息的新旅程。第一學期不知天高地厚的我選了十門課,這意味著每周需要閱讀1000頁的資料,并且至少有一半的科目需要每周寫自己的觀點看法,而且是跨學科的研究。這樣的強度和要求逼迫我必須提高閱讀速度和質量,除非我可以不睡覺。其次,由于教授們要求的不是答案,而是自己的想法,所以讓我必須使用信息來為我服務。2002年回國以后,大部分時候我都保持了每個月閱讀八本書的習慣。這八本書在類型上是多樣的,專業書籍、文學類書籍、社會類書籍等等。由于閱讀建構已經建立,所以各種類型信息的相互影響和滲透就自然發生,我的理解是從點狀信息變成了信息系統的建立,并且能夠為我所用。從個人經歷的角度來分析促使讀書成為生活習慣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閱讀”在每個階段都能滿足我的不同需要。最初是成為自己與別人區別的標志,然后是青春期對于情感好奇的需要,接著是交往動機的驅使讓我擴展了閱讀結構,最后是成就了我的學業,逐漸的把偶然事件變成了一種生活常態。而其中,受人的影響最大。如果說父母是閱讀的啟蒙,那么大學時期就是閱讀的一次突破,而國外的學習更是一次從吸收信息到使用信息的質變。
今天,閱讀已經能夠愉悅自我,最深的體會有三個。
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閱讀系統和結構,盡可能的完整和豐富。其次,不要讓自己被“書籍”淹沒,如果你無法思考“自己”和“書籍”內容的關系,那么書讀得越多只會留給自己思考的空間越少,使用信息的能力需要和吸收信息能力匹配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最后,就是閱讀習慣的形成需要時間,需要身邊出現這樣的影響人,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甚至你崇拜的偶像都有可能帶動你邁入閱讀的世界。當我們慶幸身邊有人把自己帶入閱讀大門時,是否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自己又能是誰的閱讀影響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