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習了多個專欄內容之后,我發現記錄是一種自我觀察和改變的好方式。以下分享最新學到的兩種不同方面的記錄方法。
1、 通過自我觀察日志了解自己適合的職業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希望通過測評來了解自己的職業方向,這種方式是可取的,不過需要專業的測評和受過訓練的人士的解讀,另一種方式是自我觀察日志。這種方式可操作性強,人人都可進行。
每天清晨做日計劃,記錄今天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第二天清晨日計劃內容中增加事情的完成情況(以結果思維為導向)和三件事進行過程中的專注度和精力情況。
關注什么時候會專注到忘我,忘記時間和其他人,甚至不在意別人的評價。關注自己做什么事情特別容易疲勞,做不下去,做什么事情精力四射。
持續積累記錄的事件,當積累到十件事情以上,就可以進行分析。分析包括活動、環境、互動、物品、使用者五個要素。需要包含以下問題:活動是獨立進行的還是有組織的,擔任的角色;活動進行的環境怎樣、帶來怎樣的心情;互動的對象是人還是機器、熟悉的還是陌生的、正式還是非正式;是否和物品互動,互動是否帶來或加強投入的感覺;做這件事情時身旁有什么人、帶來的感覺。通過以上分析找出自己擅長并且喜歡做的事。
2、 記錄情緒日記來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緒
情緒也是一種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并且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糟糕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有不好的習慣,仍然沒有辦法改掉它。有一種小方法是建立情緒日記,它可以幫助不同類型的消極情緒習慣困擾者擺脫苦惱,收獲日常生活的微小幸福。
熟悉積極情緒,讓好情緒持續下去
我們的大腦總喜歡熟悉的情緒。但是,有消極情緒習慣的人也能感受到積極情緒,只是只能持續幾分鐘。當識別到消極情緒時,大腦會盡力維持較長時間,并且擴大自己的感受。因此,有消極情緒習慣的人需要熟悉積極情緒,并且讓好情緒持續下去。
這時,可以利用情緒日記進行練習。每天只要感受到積極情緒(如感恩、快樂等),就立即記錄下來。每天至少一次拿出情緒日記觀看,認真回憶、體會當時的心情。久而久之,大腦就會對積極情緒形成習慣。
每當遇見有消極情緒的時刻,也可以拿出情緒日記,提醒自己也有開心的時刻。
練習細分情緒,消除情緒的替代效應
習慣某一種情緒,并且經常感受這種情緒的人,區分、細分情緒的大腦就會出問題。遇到不同的情境,該用不同情緒表達感受時,這種人會只用熟悉的情緒來表達。比如習慣性發火的人,在實際感受到自責的場景中,可能會以發脾氣、責怪他人來表達,并不是這個人冷血,無人情味,而是他的大腦無法識別自責這種情緒。這時,可以利用情緒筆記做區分,細分情緒練習。
把感受到的情緒詳細記錄下來,并對這些情緒進行區分、細化。仔細回想當時感受到的情況,思考實際感受到的又是什么情緒,比較有無差異。如果有差異,說明自己的情緒認知出了問題。下一次再遇到同樣的場景時,大腦就會努力細分情緒,再次做筆記和比較,長久堅持下去,慢慢地,情緒就會豐富起來。
記錄實際想法,清點大腦中固定的思考習慣
馬戲團里的小象小時候力氣不夠無法掙脫鐵鏈逃出去,長大了仍然認為自己無法掙脫鐵鏈,即使有足夠的力氣也不會逃走。
同樣的,我們的大腦中也有很多與現在的情況不相符的錯誤想法,這些想法阻礙了我們更好的行動和生活。我們可以利用情緒手冊來確認我們的想法是否適用于現在的自己,丟棄不適合的想法,建立新的信念。
每當出現消極情緒時,立即記錄下當時的想法,判斷這些想法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就在旁邊寫出可能的合理想法和以后的姿態。下次出現類似想法時,就要糾正自己并按新想法實施行動。慢慢就會建立新的想法和行為習慣。
感受細微幸福,讓擔心留在“擔心時刻”
很多人有擔心的習慣,被擔心所折磨,無法體會生活中的快樂時光,難以實現積極思考,而且擔心也不是那么快消失的。
那么,讓擔心留在“擔心時刻”會怎么樣呢?
將擔心集中在固定時間段,其他時候安心的生活。在一天中確定一個特定的時間段來擔心。排除現在必須要立即解決的問題,剩下的擔心都記錄在情緒日記中。每次想要擔心時,立刻把苦惱全寫在日記中,告訴自己等到擔心的時間再去盡情的擔心。到擔心的時刻,充分的苦惱。但是,不能把這個時間段變成自責、抱怨、放松的時刻,要盡力去找出解決方法和正確的想法以及這種擔心的重要程度。盡可能把苦惱和日常生活分開,這樣才能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