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兵//走進運漕之二——古渡懷想

??????? 看運漕古渡需要了解一點運漕的歷史知識。運漕得名與漕運有關,相傳,夏禹治水“鑿東關石梁為渡漕”,東關在運漕西北角相距不過10公里,渡漕一開,被堵塞的巢湖水攜帶泥沙奔涌而下,于水鄉澤國之中沖刷出了一個“蓼花州”,蓼花就是當地的狗尾巴草,站在太湖山頂向南俯視運漕鎮可不就是一個狗尾巴草的形狀!或許正是因為鑿渡漕沖擊而成的一塊水中陸地,古運漕還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漕川。東漢末年,曹操伐吳嫌濡須河河道窄淺不利于運送糧草物資更不利于大規模水軍作戰,下令重新開挖從巢湖到東關段的濡須河,東吳為了抗拒曹操水軍,在東關構筑要塞,利用有利地形阻擋敵軍,致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距東關不遠的古運漕鎮自然成為吳軍輜重糧草的供應基地,每逢魏吳大戰的時候,無數條船只穿梭往返東關與運漕之間,前方將士喊殺聲震天,后方勤雜戰備人員摩拳擦掌,整個東吳的神經都被東關戰事所牽動,而每一次從運漕傳來的捷報都會讓朝野上下歡呼雀躍。

??????? 正是由于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古運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據《元和(州)郡縣志》載:“梁侯景太清二年亂(即548年),王僧辨軍次蕪湖,景將侯子鑒屯兵梁山,以捍御運漕,故名。”這段記載將運漕古鎮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聯系在一起,這是一個大有說頭的歷史故事。侯景是一個言而無信的小人,但老朽昏庸的梁武帝蕭衍竟然納降了他,最后引火燒身,公元549年侯景攻破建康臺城將蕭衍囚禁起來并活活餓死,公元551年侯景又殺死了繼位僅2年的簡文帝蕭綱,一個王朝就這樣窩窩囊囊地被滅了。梁朝武、文兩帝都喜好舞文弄墨,尤其是梁武帝書生氣十足,書生治國自是與眾不同,并且常常是一塌糊涂,武帝晚年癡迷佛學,在位期間前后有4次出家當和尚,最后都被大臣用重金贖回,年邁的梁武帝簡直像一個任性幼稚而又十分頑皮的孩童。據《資治通鑒》記載:當叛將侯景攻破臺城帶著士兵走向武帝時,蕭衍不慌不忙地問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竟嚇得汗流滿面,不知道如何回答,結果還是他手下人替他回答:“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只有一人歸順陛下。”蕭衍問道:“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最后,蕭衍安慰他說:“你有忠心于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侯景也不知道是因為良心發現還是被蕭衍的天真所感動竟然當場答應了,但他后來還是出爾反爾殺了武、文二帝自己當起了皇帝。

?????? ?梁漱溟曾說中華文明是一個早熟的文明,但正因為太早熟了,結果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使得華夏民族為此吃盡了苦頭。從秦始皇開始為了讓天下不旁落到外姓手中,歷代統治者絞盡腦汁想出了種種辦法,但最終還是避免不了改朝換代的命運,貴為一國之君至高無上的特權每每令那些有野心的人垂涎不已,從宮廷內斗、到外戚、宦官弄權、再到兵變奪權,皇帝的四周危機四伏,有人統計在古代所有官員當中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30歲,皇帝是天下最危險最短命的職業。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人們對帝王寶座的迷戀和追求,當上皇帝的人從來也沒有誰會主動退下來,讓位給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自古以來的封建帝王除非特殊原因沒有一個不是當到死為止,這其實正是中國古人的愚蠢之處,皇帝不能在生前交接權力,實行人事關系的平穩過渡,為他死后的亂局埋下伏筆,有些皇帝甚至生前亂局就產生了。蕭衍就是這樣,從502年登基到548年侯景叛亂,蕭衍做了46年的皇帝,這一年他都84歲了,皇帝的位子他早就膩味了,但他就是舍不得退休,不讓簡文帝蕭綱繼位,他前后出了四次家,寧可朝中無皇帝也不傳位,這就給了其他王子躍躍欲試的機會。侯景開始造反時候只有800人,圍攻建康時手下都是一些烏合之眾,他自己也沒有信心攻下城池,當時建康城外有20萬從各地趕來的援軍,但這些以蕭姓為首的勤王之師就是圍而不攻,大家都等著叛軍殺死老少帝王,再尋找做皇帝的機會。更可悲的是太子蕭綱唯一信任的大將蕭正德早已暗中和侯景勾結,主動打開城門,建康城不攻自破。侯景之亂真是一面鏡子,映照自古以來國人對權力的迷戀,以及由此而扭曲變形的丑惡靈魂。侯景殺死簡文帝蕭綱自立為王,這才讓蕭姓的王子公孫們慌了神,于是以蕭綸為首的平叛大軍才開始認真同侯景作戰,這其中涌現出了兩個著名的將士陳霸先和王僧辨,王僧辨占領蕪湖,侯景趕緊派大將侯子鑒迎戰,侯子鑒為了糧草等戰備物質的供應,便派兵駐扎在梁山,以確保運漕的安全,運漕鎮的軍事地位再次得以顯現。無論是蕭衍父子還是侯景都不知道運漕這個小地方,但侯景手下的大將侯子鑒知道運漕的重要性,因為這里是長江中上游糧食的集散地,他知道打仗最終要依靠士兵,而士兵需要吃飽肚子才有力氣作戰。“民以食為天”這個千古不變的真理常常為統治者所忽略,其實統治者也知道這個道理,但他們眼中只有權力和享樂,根本不顧老百姓的死活,統治者忘記了百姓,百姓既然也就忘記了他,最后當蕭衍需要士兵為自己護駕時,卻發現已經無人為他賣命,相反許多老百姓卻加入了叛軍的隊伍舉起刀槍向他殺來。這樣的歷史教訓統治者應當牢記。

?????? 運漕古渡見證了無數次這樣刀光劍影的歷史。朱元璋在此迎戰過元軍,清朝康熙年間派兵在此駐守,太平天國李秀成部在此屯兵,李鴻章發跡后又將此作為根據地。真是“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任它滄海桑田、人是物非,古渡依然千年如故。遙想當年大禹在東關開漕渡水時,根本就不會料到由此會衍生一個千年不變的古鎮運漕,更料不到在他身后中國的朝代的更替會如此頻繁!對于大禹這個人物,歷史上記載著的都是他的豐功功績,但我卻不以為然,覺得禹是一個私心頗重的人。大禹的許多業績離不開皋陶幫助,為此他準備將帝位禪讓給皋陶,表面上看這個英明的決斷,然而實情并非如此,皋陶的年齡比禹大許多,還沒等繼位時,皋陶就死了,在選擇接班人這個問題上禹的表現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套路太深,皋陶死后,禹的表演還沒有結束,他又選擇皋陶的兒子伯益做接班人,這其實是向世人暗示,接班人是可以父子相傳的。禹死后伯益做了接班人,但他心里并不踏實,因為既然自己可以代替父親來接班,為什么禹的兒子啟不可以呢?再說伯益自己對王位也沒有多少興趣,所以等啟三年守孝期結束后,伯益便辭職不干將帝位還給了禹的兒子啟(也有史書說是被啟趕下帝位的),這正中了禹的套路,民主的禪讓制終于被獨裁的世襲制所代替。當然一開始許多人并不習慣,有扈氏公開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表示反對,啟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有扈氏,并將其殺死。從此家天下的格局開始形成,世襲制得以鞏固確立。從社會發展演變的角度來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的必然,這并非壞事,它可以促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問題是在中國古代,世襲制度不但沒有像西方的世襲制度那樣使得社會趨于穩定,反而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問題確實很復雜,其根本原因是自古以來,中國只有家的概念沒有國的概念,中國古代所謂的國也就是家。沒有真正的國的概念就沒有公心只有私利,天下盡歸天子一個人所有,國君可以為所欲為,天下人無不覬覦國君的寶座,一有機會便起殺戮之心,即使父子兄弟之間也不例外。例如,上述蕭衍的皇帝寶座也是從后齊那里搶來了,他奪了后齊東昏君齊蕭寶卷皇位之后逼其吞金自殺一點也不心慈手軟,所以后來侯景叛亂奪取他的江山并活活將其餓死,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侯景后來又被陳霸先所殺,連肉都被人分食,篡位者都沒有好下場。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就是一部喊喊殺殺的奪權史,站在運漕古渡邊,想起那些無端地死在奪權烽火中的黎民百姓,想起那些一次次毀滅于奪權的硝煙中的典籍文物、雕梁畫棟,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權力的崇拜與追逐真是深入到骨髓中。權力真的有那么好嗎,難道它比生命與文明更加珍貴?但事實上自古以來,人們為了權力不惜一次次大規模屠殺生命,一次次無情毀壞文明。

?????? 站在運漕碼頭向遠處眺望,正看見一艘輪渡正從對岸開過來,這邊也陸陸續續走來幾個肩扛手拎的農民,還有一個推著自行車,等著渡船靠岸。古渡的石階木船早已被混凝土水泥臺階和機械輪船所取代,歷史上船來舟往、百舸爭流、千帆共競的繁忙運輸情景再也不能復現,更看不見水手纖夫的身影,濤濤的河水單調而又無力地拍擊著岸邊的水草和砂石,涌上來又無奈地退回去,留下一陣陣的嘆息聲。這才突然頓悟,古渡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讓后人憑吊歷史,想象古人舊事的。看到大家興味闌珊,有人提議說,走,我們去老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