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欣,全職主婦一枚,正面管教講師和非暴力溝通踐行者。
正文: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我曾經在自己的文章中很謹慎的使用“引導”這個詞,近日讀書,看到一段話,讓我加深了對“父母的引導”一事的理解。
父母們不應試著引導他們的孩子嗎?引導孩子不是父母的主要職責之一嗎?盡管“父母的指導”是父母們最普遍認可的職能之一,但它也是一個最被人們誤解的職能。
指導意味著指引方向。他還意味著父母的手放在方向盤上。每當父母抓住方向盤,并試圖讓孩子轉向某個特定的方向時,他們就會遭到抵抗。
孩子會很快發現父母的意圖。
記得在深入學習正面管教之初,我曾經在生活中尋找一切機會使用學習到的工具,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記錄自己“引導”孩子跟一個4歲的男孩主動索要感興趣的玩具的過程。
彼時的我,認為“引導”孩子積極主動爭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是沒有問題的,那篇文章引發了很多的討論,也是我自己真正開始認識到“正面管教”該如何實踐的一個里程碑的事件。
我認為“積極主動”是一個很好的品質,我以此來“幫助”孩子發展和培養這個品質,如果我一直這樣“引導”下去,我會因為孩子“不夠積極主動”而去評判他。把“不夠積極主動”當成一個問題來解決。
如果我的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天性積極主動的人,或許我們母子之間的匹配度會高,但這只是一種可能,但他如果天性就是謹慎型的,習慣觀察之后再做決定,那么我對他“積極主動”的要求,就可能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換句話說,我還是潛意識的在用自己認為正確的“積極主動”去要求孩子,并且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使他變的積極主動。
說到底,那時的我,還是把“爭取玩具”這件事當成了一個問題來解決,而不是當成一個“發展孩子能力”的機會來抓住。
幸運的是,我還算是個學習型的媽媽,一直在自我觀察的過程中,在育兒的實踐中不斷的去調整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去調整孩子。
而我對孩子的行為的接受度,也變得越來越高了。我希望至少在我這里,兒子可以有自己做事情的自由,而不是僅僅奉行我認為的“正確”。
有一天我在廚房洗碗,爸爸跑進來跟我說,你猜你兒子做了什么?他把衣服掀起來,把梨放在肚子上滾,我說:“很好??!多有創意!”
至于滾完了它可能還是會吃進肚子里這件事,我就當自己不知道。
還有一個場景也跟梨有關,兒子正在吃梨,咬到頭上部分被酸到了:
爸爸:中間的部分是甜的,你要吃中間的部分,兩頭一般是酸的。
我:他自己吃到酸的,可能不喜歡就不吃了。
爸爸:我告訴他的話,他就會少走彎路。我不知道的他可以去探索,我知道的為什么還要他再經歷一次。
兒子:配合的咬梨的中間部分。
爸爸:這樣是對的。
兒子:笑呵呵的看著爸爸,啃梨的兩頭。
爸爸:這樣不對,酸的。
(如此循環往復好幾次)
我:那他想吃蒜你不給他,100次之后他還是會要,但給他吃一次,以后給他也不要了。
爸爸:那不一樣啊,至少他嘗過之后,就知道了他爸爸說的是對的。
你看,這就是我們作為成人的邏輯,我是對的,你要按照我的來。
(抱歉孩子他爹又拿你當反面教材,誰叫你是孩子他爹呢?其實我也一樣啦)
其實我想說,很多事情是可以繼承的,比如:金錢、財富、社會資源、甚至地位,父母之于子女,唯有一件事情是不能繼承的,那就是人生的體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說,我走過的彎路,不能讓你再走一次。
可事實是怎樣的呢?該走的彎路,一點都不會少。
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父母跟我們說的話,說教了千百次的事情,嚴令禁止的事情,只要有機會,我們還是會去嘗試,但是做的時候一定不會讓父母知道。
那么父母當初對我們的“引導”,管用嗎?
所謂“用我們的人生經驗讓子女少走彎路”這件事,某種意義上講,是個偽命題。
而我們損失了什么?孩子對我們的信任,他知道這件事情說出來父母一定不會支持,所以肯定會瞞著。
于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漸漸變的沒話說,漸行漸遠。
到底是誰的問題呢?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做呢?不作為,是不是就要坐視不管呢?
讀一點兒童心理學吧,放下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試著去了解我們的孩子,了解他們行為和語言背后,想要傳遞給我們的需要,想要表達的情緒。
如果只是針對1歲多孩子技能訓練性質的引導,或許影響不會那么深遠。
但如果是當我們的孩子遇到了問題,那么作為父母,我們就需要練就敏銳的嗅覺,對孩子的語言和行為進行解碼,在生活中抓住每一個時機,幫助孩子發展那些真正可以幫助他們適應未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吧。
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從父母這里多一個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少了一種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