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先別急著提出“解決方案”,關注情緒及個人:
我建議,在關注解決方案或提出請求前,讓他人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如果急于提及他人的請求,人們或許會以為我們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并不真的感興趣,只是急著要擺脫或解決他們的問題。此外,人們在談話開始所透露的信息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有許多相關且更為強烈的感受尚未表達。當我們持續關注他人的內心世界時,便讓他人有了機會充分探索和表達自己。
持續同理,到什么時候呢?
如果一個人體驗到當下的內心世界被他人充分理解了,就會感到輕松。
所以,“勸人只要5分鐘”,可能一開始就不應該開口“勸”!
當然,我們也要公平的對待自己,有時候自己狀態也不好:
有時我們也需要給予自己一些同理“急救”,關注和聆聽自己的內心世界。
“你越是忠實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外面的世界。”如果我們善于同理自己,就有能力迅速地調整好狀態,得以與他人同在。
并且,我們還可以:
我發現,如果我們能坦誠并且不帶指責地談論自己的痛苦,即使對方也處于苦痛之中,有時也能夠聽見我們的需要。。。
我也不想用任何其他方式來暗示對方錯了。
“非暴力吶喊”就是提醒他人注意我在當下的痛苦和迫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