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恨到咬牙切齒,或者她愛到地裂山崩,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語言的蒼白,難以表達我們在某個時刻的情感,甚至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更多地因為受到刺激或者沖動,說了很多并不能表達我們真實想法的言語,在事后感到懊惱和悔恨。有時候我們是不善表達,有時候我們是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會選擇用沉默的方式慢慢消化負面情緒,但這并不會從根本上改善我們自己。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NVC)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的一種溝通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依照它來與人進行交談或聆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NVC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并不能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很多表達方式都是有潛在“暴力”的,比如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甚至評論等,常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方式來喚醒和享受人與人之間的愛意。
NVC的模式(Mode of NVC)可簡單表現如下:
NVC認為,我們在交流中所產生的矛盾,其本質都是一方或雙方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要化解矛盾,關鍵在于能夠冷靜地觀察到正在發生的事情,并盡可能客觀、詳細地將其描述出來,也讓對方意識到并認可正在發生的事;然后說出自己對于這件事的感受,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在某方面的需要,最后向別人發出具體的請求。
例如妻子嫌丈夫多次加班回家太晚,一般很多人都會選擇通過其他方式來發泄不滿,但這樣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假設妻子能夠這樣來說:“你這周加了四天班,我每次一個人在家感到非常沮喪,我希望你下周可以不加班,早點回來陪我好嗎?”這時,丈夫一般就很容易理解事情的緣由,并且做出正確的回應,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贊同NVC認為人會產生負面情緒都是因為個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引起的這種本質,所以即使我們做不到其模式的四點要素,我們也可以學習這種思考方法,無論是是矛盾產生前還是被激化后,努力去找到引起矛盾的根源,并且勇敢地去面對它。人們常說,敢于承認弱點與失誤是一種成熟的表現,那么在學會示弱以后還可以勇敢地去負責任更是將成熟推到更深一層。
另外,馬歇爾在《非暴力溝通》中將人一生的經歷分為三個階段:“情感的奴隸”;“面目可憎”;“對自己負責”。我們很多人在小時候總是被迫聽取父母或長輩的各種意見,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與事情表達拒絕,一方面是害怕別人失望,一方面是自己會感到內疚,這無形中會讓我們感到生活的壓抑,有篇文章叫做《令你為你為難的事,越早拒絕越好》,感興趣的可以閱讀一下。當然,很有一部分比較有主見的人在成長到一定階段后開始認為,我不喜歡我就不做、別人的事關我屁事、我自己開心就好、愛咋咋……這是在長期受到壓制后,強行釋放自我的一個階段,此時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的存在并不是為了取悅某人,我們需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來生活,從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樂趣,但不能否認這是一種相對極端的方式。幸好,人到了一定年齡,心態都會變得緩和,明白人類天生的社會屬性,因此即使我們常常會感到對于別人的事即便總是無能為力,但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我們也會表現出我們的協作本能,努力去幫助他人,做到既對自己負責,也讓他人感到溫暖。字敲到這個位置的時候,我正在從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過渡,我非常喜歡這個理論,如果可以,我建議能讀到這里的朋友可以對照自己,更深刻地認識一下自己,這樣也許可以更好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
NVC不但可以讓我們更好表達自己,同時我們也可以使用它安慰別人,將對象轉移到對方身上。對于NVC,我覺得這個模式非常好,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很推薦這種做法。但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非常理智的對待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同時也很難做到相對客觀地表達自己。我喜歡羅永浩講的那句——“我愛這個世界!”,希望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不管它完美或者不完美。
北一 ?2016.03.06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出處,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