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
8月的單元里,我們來談一下調理情緒這個話題。
什么是情緒?竹簡版的解釋就是,情緒是不管事實只顧喜好的態度,是不計厲害只求宣泄的表達。
竹簡版的解釋當然不夠全面、不夠權威,但竹簡當下就是這樣理解情緒的。
舉個例子吧。有一天在微信群里看見一個不認識的女微友曬自己光潔如玉的白胳膊,再看看自己因為天天燒烤而變得黑黢黢的胳膊,竹簡突然就有了一種爆粗口的沖動,想沖著這個不認識的女微友發個鄙視的表情,或者干脆罵她一句“啥×”,數落她一句“胳膊白有什么可嘚瑟的”。當然,這些只是竹簡在潛意識里的沖動,不是付諸實施的行動。與人家素不相識、素無恩怨,鄙視人家干嗎?數落人家和謾罵人家就更沒有道理了。
稍稍冷靜下來之后,竹簡知道自己是有情緒了。這個情緒就是因為被那個女微友的白胳膊刺激住了。
2018年8月2日
情感往往是理性的反面,情緒這種極端的情感更是專門和理性唱對臺戲的。
比如竹簡被不認識的女微友的白胳膊刺激住了這件事,從理性的角度看,這位女微友的白胳膊與竹簡的黑胳膊沒有什么關系,風馬牛不相及。微信圈畢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女微友的胳膊再白,也反襯不了竹簡的胳膊黑,只要竹簡不送上門去曬自己的黑胳膊。竹簡的黑胳膊,也不是女微友的白胳膊造成的。所以,從理性的角度看,竹簡真是犯不著生人家的氣,對人家使氣,與人家慪氣。但是竹簡就是有氣,就是想使氣和慪氣,這也沒有辦法。因為人都是有情感的,有情感就免不了會有情緒。
傳說中的哲人和圣人似乎是有情感、沒情緒的,比如哲人的代表老子和圣人的代表孔子。當我們讀《道德經》的時候,感覺到的是什么都能看明白。當我們讀《論語》的時候,感覺到的是什么都能理解和包容。可惜,可惜我們永遠也達不到哲人的智慧高度和圣人的道德高度,我們只是普通人,我們有情緒是一定的。
2018年8月3日
搞清情緒的本質屬性,正視情緒的必然存在,當然不是為自己的情緒辯解和開脫,而是要樹立調理情緒的理念。情緒應該調理,情緒可以調理,適當的和適度的情緒調理好處多多。
開篇我們說過,情緒是不管事實只顧喜好的態度,是不計厲害只求宣泄的表達。不管事實大約是會碰釘子的,不計厲害總歸是要吃苦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世界是有無數個有情緒的人組成的,你有情緒,別人也會有情緒,你的情緒成為不受控制的脫韁野馬,別人的情緒也會成為不受控制的脫韁野馬,如果大家都成了脫韁野馬,那就只能有一個結果——互相碰撞,碰的頭破血流,碰的彼此受害。
不信?還真別不信!且不說在與他人相處是如何,就是與至親之人在一起,互相也得照顧著情緒,否則的話照樣崩盤。誰不信誰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