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先莫先于修德
? ?素書第四章:先莫先于修德。
? ?齊家治國,必先修養(yǎng)德行。盡忠行孝,遵仁守義,擇善從公,此是德行賢人。
?《易經》說:君子應該及時地進修德業(yè)。
? ?現代人追求實際和利益,都不講道德,甚至把講道德的人看作傻瓜和迂腐。實際上,這是目光短淺者的看法,不講道德,沒有修養(yǎng)的人只能得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做不了大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業(yè)者莫不是品德高尚者,因為德高才能望眾,德高才能服眾。
? ?海爾董事長張瑞敏說過:小贏靠智,大贏靠德。高智商和小聰明可以讓你獲得一時的成績與錢財,但想取得更高的成就,豐功偉業(yè),必須有大的德行。你能取得的財物多少是與你的德行修養(yǎng)成正比的,不然無法承擔,必然帶來災難。多少人搞錯了這個先后順序,一心想著去賺取更多的錢,從未想過自己能否承擔住這筆錢帶來的潛在禍患。
? ?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消息,某彩民幸運買中六合彩特等獎,獎金幾百萬,經過幾年奢侈糜爛的生活后,錢財盡散,但奢侈的生活習慣已經養(yǎng)成,反而過的不如中獎之前幸福。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親戚迷戀中彩票,想以此發(fā)財,最大的一筆也就中到10萬,這反而讓他堅信運氣來了,不到兩個月,中獎獲得的錢財又回到了彩票站,家破人散,50多歲,一事無成。
? ?獲得了一時無法承受的錢財,德行修養(yǎng)不夠,不僅無法過上心目中幸福的日子,反而會帶來災禍啊。
? ?有德之人不一定是最富有的人,但一定是最富足的人。他們不為錢財所累,懂得為人之道,看透生活的真諦,甚至甘于平淡,與世無爭,過的幸福且滿足。即使獲得了巨額的財富,也樂于好善,幫助有需要的人。
? ?為什么如此多的企業(yè)家們樂于把自己苦心賺來的錢財捐獻出去,不僅是因為德行高尚,更是悟得大道啊。比爾蓋茨,巴菲特把自己85%的財富都捐給了基金會,馬云創(chuàng)立了鄉(xiāng)村教師公益基金,幫助鄉(xiāng)村教師有更好的條件教育學生,宋慶齡公益基金組織等等,面對他們的樂善好施,我們不該幼稚著嫉妒:那么有錢,干嘛不把錢捐給我。更該想想:當我有了這些錢后,會去做這些事嗎?會樂于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把自己的時間,金錢都捐獻出來,做有意義的事嗎?還是僅僅吃喝玩樂,憤世嫉俗。你能獲得的錢財是與你的道德修養(yǎng)成正比的啊!
? ?素書在第五章還說: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邢者散。
? ?教以德眾,能安于眾;齊以邢罰,必散其民。
? ?以德服人,才能有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讓人真心歸附。相反,只靠嚴厲的規(guī)章和高壓的手段,去壓服和束縛人,最后只能導致離心離德,人心渙散。不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經營企業(yè),單位,家庭,都是一樣的道理。
? ?自身品德不夠,連子女都不會服你,家庭都治理不了,更不要說事業(yè)有成,企業(yè)繁榮,國家興旺。
? ?我們常常去由衷的敬佩某個人,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但往往說不出來是什么,或許,我們正是被他的高尚品德所折服。
?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 ?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qū)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guī)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并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于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失去“道”“德”后,“仁”“義”“禮”也跟著失去了。德很飄渺,無法用語言表現出來。但我們一做事就知道這事符不符合“德”,自己有沒有“德”。
先莫先于修德,德是可以慢慢修養(yǎng)的,而且必須以它為先。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