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兒”,記得在我們上學的那會兒就流行這么一句話,意思就是說,考試分數是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
現在,我已經步入中年,我的孩子們正在接受分數的考驗。不知是不是角色變了,還是每次公布成績受各科老師要求寫反思的影響,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我覺得,應該叫“分,分,分,家長的命根兒”好像現在的社會,大人比孩子更看重分數。
不知道別的班級如何,兒子所在的學校,每次單元測試成績會公布,學生按照分數高低會分級,100分以上的老師點名表揚,給成績優異的學生發表揚信,還建議家長適當給予物質獎勵,90分~100分的點名鼓勵繼續努力,90分以下試卷重做老師私聊家長。每次考完試不管分數高低,每位家長和學生都得寫反思。
微信群里,每次一聽說要考試我們家長也被弄的緊張兮兮,為了備考孩子很晚睡覺,無論結果如如何,考完試家長和孩子一起都要深刻的寫反思。分數幾乎牽動著家長的每一根神經,似乎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萬事大吉,成績一下降,就覺得大事不好,非常焦慮。
有一次,兒子在反思中說到:“每次考試我好緊張,我好想考到100分。”
各科現在學了四單元,下周一單元四測驗,周五期中考,兒子前兩單元都是98,三單元考了79,試卷還沒有拿出來,先怯生生的跟我說:“媽媽,告訴你一件不好的事!”當他同學的名字被老師大聲自豪的說出來的時候,我相信,兒子也不一定很自在,其實,我也不是很自在,不能說完全沒有焦慮。
盡管自我感覺很強大很理智,但強大的意思不是沒有焦慮,而是能夠理解這些焦慮,學校已經讓孩子感受到分數的重要性,我不能再讓孩子感受到分數的殘酷性,寫完老師布置的反思,作為媽媽我也想真的思考下,我對分數的看法是什么?思考這個問題,是為了化解這些焦慮,從而不把這些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
記得在一本書里看過,小學生寫給媽媽的信:
那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數學試卷一看,糟了,58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怯生生地告訴了媽媽。“啪”一記耳光落在我的臉上,媽媽的眼睛瞪得像銅鈴,抓起蒼蠅拍朝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說著“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學,你不好好學習,才考了58分,我看你瘋了.......”然后就是一頓霹靂吧啦的嘮叨。
今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語文試卷,啊!100分,我哼著小曲,像小燕子一樣飛回家:“媽媽,看,100分。”“叭”,一個響亮的吻印在我的臉上,媽媽的眼睛瞇成一條縫,高興的合不攏嘴:“哈哈哈,我兒子真棒,真乖。”午飯是我愛吃的紅燒雞翅、魚湯。
我想多問一句:“媽媽,你是愛我還是愛分數?”
孩子對母親的描寫多少生動,孩子對母親的反問多么一針見血。
每個家長都會關注孩子的分數,雖然我不像上述的媽媽,那么嗜愛分數,但是面對每一次考試成績,我的言語我的表情我的反應會不會給孩子傳遞什么不恰當的信息?
在學校分數高壓下,我的孩子多少對考試有些許的緊張,因為他知道,考的不好,意味著不好,大人會嘮叨和責怪,增加默寫次數,不能看喜歡的電視,我想我不能再助其這種情況。
當父母一門心思把焦點定位在成績上時,就好比用一個高倍的放大鏡在太陽下聚焦一片樹葉,結果只有一個:烤焦了。
在分數面前最容易看出父母的胸襟,在分數的背后,其實是每個父母的教育觀。
周弘的女兒婷婷是個殘障兒童,有一次做題,10道題錯了9道,要是有些父母,那巴掌、拳頭早就上去了,可周弘這樣對女兒說:“孩子,你真不簡單,你竟然做對了一道!”
婷婷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考試三門主課不及格,各種風言風語接踵而來,周弘鼓勵女兒說:“孩子,你不是要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嗎?暴風雨終于來了!”
我聽同事分享過這么一位媽媽,兒子都上五年級了,她從不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從不給孩子檢查作業。她的精力放在培養兒子做人上,經常和孩子討論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鼓勵孩子向他們學習。她兒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不看重分數,這是一種氣魄,也是一種能力。
一個小孩6歲才會說話,10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叫愛因斯坦。
一個孩子高考考了3年,第一次英語只有33分,后來他開了家名叫“新東方”的英語培訓學校。他叫俞敏洪。
一個孩子高考也考了3年,第一次數學考了1分,第二次數學考了19分,第三次數學才考了79分。他叫馬云。
當然以上只是針對性舉例,并不代表低分的人有前途。但也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確實是存在差異的。
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維,有的孩子擅長形象思維,有的孩子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有的孩子對花花草草感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對待分數,不能用二元思維,即使我的孩子不能考高分、不能進名校,只要心理健康,積極向上,我相信他們一樣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
我們應該用多元思維看待分數,對比視角(分數是什么?)、變化視角(會怎么樣?)、分布視角(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分數是表象,其實更應該關注底層的能力:身體健康成長、心智愉悅增長、自主的學習力和獨立思考力。
有一次,女兒問我:“馬小跳里女校長說,你覺得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快樂重要?”我反問她你覺得呢?她說當然是快樂學習重要,我說我跟你的回答是一樣,但是哪,學習可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學習需要勤勞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還需要反復練習需要思考需要不斷提問,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后,一定可以得到好成績高分數;所謂快樂學習是找到好方法,學的快掌握的牢,考試別人抓耳撓腮,你卻可以做得出,這樣你就會很快樂。
女兒的學習我從不逼她,只是作些必要的提醒,既使她一直看電視不寫作業,我也不強行她寫,只把利害說給她聽,讓她承擔后果,最后由她自己作決定。她也考過70多分,她也一直尋找學習的方法,她喜歡閱讀,想象力極為豐富,喜歡問為什么,雖然她的學習成績不是班里拔尖,但她具有很多好的學習習慣,我想我可以做的是把一切向正向引導就好。
每個家長都會關注孩子的分數,這并沒有錯,問題是如何關注?關注什么?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考好成績,只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如愿,當成績不好時,我們應該首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接納他的失望和沮喪,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然后幫助孩子找出原因,或者不會做的題目和方向,幫助孩子克服。常常跟他們說:學習上有什么困難,可以問老師問同學問爸爸問媽媽,我們一起討論解決。
網上一項調查數據顯示:80%的學生都不清楚自己在考試中真正存在的問題;85%的老師和家長對問題原因也沒有做到追根溯源。
陳志武教授說:“這些年看到這么多從國內培養出來的杰出高材生,他們在專業上這么突出,但思維方式那么僵化、偏執,社會交際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達自己,讓我非常痛心。這些問題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教育。”
考試分數不決定一個人今后的人生。也知道學校教育現在簡化為一張試卷了,但這不是教育的全部,就信息時代的發展,未來的不確定性而言,想要依靠考試分數,在將來獲得喜愛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這種可能性,已經極低了。現在的素質教育,因為它的局限性,也在做著培養馴順與服從的人格,在摧毀求知與好奇的本能。
一位教育學者說:12年一貫的基礎教育里出來的最標準的產品,適合去做兩個工作。一個是工廠流水線的工人,擰螺絲;一個是政府公務員。這兩種工作有著共同的特質:順服,不需要創造力。
大環境改變不了,不再追問學校,也不必探討教育的不合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捍衛孩子的自由成長,在能力范圍內將小事情做到極致,帶領孩子閱讀巨量的經典書籍,以稀釋體制內教育帶來的不和諧,帶孩子做許多課外活動,見世面,回歸自然和生活實踐。
考前,預留兩周時間幫助孩子查缺補漏,引導孩子復習,每晚默寫聽寫,強記硬背。畫思維導圖,錯題抄錄,錯題專門打印出來重新做反復做,只要做對了就給100分。問一位朋友的孩子為什么每次考試都能100分?他說書本上的我都能背下來,也能寫出來,中國的應試教育80%都是背誦。這個過程也是備考的必然經歷,以后不管她考什么,告訴她方法,她都可以靈活應用,也能嘗到從不會到會的甜頭,知道經過努力后是可以掌握的。
考試后,態度好,講方法,提要求,定目標。攤開試卷,分析錯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籠統,跟孩子講細節,示范勝于說教,最后一步提要求,爸爸媽媽希望吧啦吧啦吧啦,其實你本來就可以做到怎樣怎樣,只要你怎樣怎樣就會怎樣怎樣。結束時問問孩子的內心想法,孩子提出自己的愿望,就是一切美好的開始!這一階段過去,全部忘記,重新開始。
真希望,每個父母都記得,包括我自己,不管怎樣的考試,在孩子考試的前一天,給他的不是一大堆復習題,也不是千叮嚀萬囑咐,而是這樣一句溫暖的話:“孩子,考得好,媽媽為你歡呼,考不好媽媽分擔你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