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主題拆書訓練營《好好說話》第7次作業
用故事性陳述避免大腦空白
by 火龍果隊隊長郭駿豪
I:重述片段
? ? ? ? 公開演講時,因為緊張而突然出現“大腦死機”的情況屢見不鮮——想要說些什么,頭腦卻一片空白,手腳冰涼,思維斷路,張開嘴卻只能發出“嗯…啊…”的羞恥短語,這樣的痛苦相信寶寶們絕不愿再經歷第二次!
? ? ? ? 應對這樣的尷尬場景其實有妙招,采用“故事性陳述法”將演講主題和有趣的故事關聯起來再講,具有好記憶、好理解、好運用的“三好”特點,可以幫助你避免大腦空白,快速進入狀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 ? ? ? Step1:收集。平時注意收集整理有用的小故事,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故事庫存”,從故事中提煉主題并進行分類,一個故事可以對應一個或者幾個不同的主題;
? ? ? ? Step2:講述。演講開始后,先點明主題,而后講述一個和演講主題相關聯的故事,平穩度過演講開場的不適應感;
? ? ? ? Step3:升華。故事結束后,緊接著說一點對該故事的體會和感想,用簡練的語言對演講主旨進行回應和升華。
? ? ? ? 適用邊界:不過要注意的是,“故事性陳述法”需要提前做好功課,平時注意做好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對故事的內容也要盡量熟悉,因此該方法更適合于有充足準備時間的演講,否則如果遇到即興演講而對故事內容也不是很熟悉的話,還是有一定幾率會抓瞎的。事實上,那些很厲害的大咖,往往會用常人想象不到的提前準備和刻意練習,只為讓自己看起來輕松從容一點。工作如此,演講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A:反思與規劃
A1:回憶一下在你身邊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故事?
? ? ? ? 這樣的案例簡直不要太多。記得第一次被任命為某單位的領導時,有一個例行的歡迎會,領導講話是歡迎會的必備節目。為此我提前做好了準備,用半天進行了構思,羅列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從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蔓延到單位下一步發展,從隔壁單位漂亮的女生過渡到我的施政綱領,既深入淺出,又風趣幽默,我仿佛已經收到了下屬們崇拜的眼神和如潮水般響起的掌聲。
? ? ? ? 活動進行的很快,終于輪到我出場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領導講話!”前任領導的話音落下,我邁著穩健的步伐走上了講臺,望著一群即將成為我部下的稚嫩面孔,感到既有些陌生又充滿了期待。深吸了一口氣,我發出了第一個音節“同志們!”,然后氣沉丹田準備繼續,但是突然之間,我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我TM竟然忘詞了!!!
? ? ? 想象一下,面對著黑壓壓的人群,我瀟灑的手勢還停留在半空,陽光從45度仰角照耀著我挺拔的身姿,準備了一肚子的如珠妙語卻突然—忘—詞—了!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蜜汁尷尬”……
? ? ? ? 一陣難言的沉寂之后,我突然想起,口袋里還放著一張構思時寫下的草稿,救命稻草啊!我趕快掏了出來,故作鎮靜的念了一遍,匆匆結束了本該十分精彩的講話。底下的兄弟們倒是很寬容的鼓起掌來,但我想象中的器宇軒昂卻丟得無影無蹤。
? ? ? ? 反思這次失敗的演講,我雖然準備得很充分,但是沒有提前進行刻意練習,也輕視了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一群完全陌生的對象進行演講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壓力和干擾,更何況我在羅列的提綱中,各主題之間跳躍性太強,彼此關聯度不夠,演講者沒有很強的控盤能力是很難駕馭的,這也犯了演講的大忌。演講中,疏于練習、輕視困難、關聯度不夠,這是我從中吸取的深刻教訓。
A2:規劃一下未來如何使用“故事性陳述”做一次不會在開場就突然死機的演講?
? ? ? ? 現在我們單位每周五的下午時不時會進行一些小型的討論會,這個月的計劃表上,9月15日有一場以職業中的自我管理為主題的發言。因為有了過去演講中突然陷入大腦空白的經歷,這些年來我慢慢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大量收集整理有趣的小故事,并按照主題進行了分類管理,有了這個“故事庫”,基本上所有的寫作和演講我從來沒有發過憷。
? ? ? ? “好的,現在輪到我發言。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討一下目標導向和自我管理的話題。很多時候,影響一個人職業發展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個人對目標的認知。”
? ? ? ? “這讓我想起《石匠的故事》。故事里說,有個人經過一個建筑工地,問那里的石匠們在干什么?三個石匠有三個不同的回答。”
? ? ? ? “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做養家糊口的事,混口飯吃。”
? ? ? ? “第二個石匠回答:我在做整個國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 ? ? ? “第三個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 ? ? ? “三個石匠的回答給出了三種不同的目標,第一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養家糊口,這是短期目標導向的人,只考慮自己的生理需求,沒有大的抱負;第二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成為全國最出色的匠人,這是職能思維導向的人,做工作時只考慮本職工作,只考慮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很少考慮組織的要求;而第三個石匠的回答說出了目標的真諦,這是經營思維導向的人,這些人思考目標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工作和組織的目標關聯,從組織價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發展,這樣的員工才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 ? ? ? “西方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第三個石匠才是一個管理者,因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響著組織的績效,它在做石匠工作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與建設大樓的關系,當一個人的目標與組織的目標越一致,這個人潛能發揮就越大,就越有發展!”
附圖:我整理的“故事庫”,那個誰,看完給個小心心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