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娜》是法國漫畫家巴斯蒂安·維韋斯的作品,第一次接觸這樣的漫畫多少有些不適應。從畫風上來看,不似日本漫畫的精致,也不像美國漫畫的粗獷。從敘述上來看,跳躍性的表現方式在短短200頁里就寫完了波麗娜從初學芭蕾的小女孩到全球著名舞蹈家的歷程。
在波麗娜的舞蹈生涯中,博金斯基教授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博金斯基教授就不會有現在的波麗娜。可這對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算不上是融洽。
博金斯基教授是非常著名的芭蕾舞老師,每年有無數抱著芭蕾夢的女孩希望能進入他的學院跟著他學習;同時,他也是一名異常嚴苛的老師,對學生的苛責毫不留情面,每年也有很多學生在他的教鞭下打碎了芭蕾夢選擇了退學這條路。
他在波麗娜入學選拔時就當眾指出波麗娜柔韌性不好,而對于舞蹈家來說柔韌性好是非常重要的。可出人意料的是波麗娜被提前錄取了。波麗娜上初二時突然被安排去跟著博金斯基教授上初三的課。這段時期博金斯基教授教給波麗娜的是后來讓她終生受益的東西。可那是的波麗娜并沒有這么覺得。
博金斯基教授是教古典舞的,他堅持著古典舞里需要遵守的那些東西。他對波麗娜說:
“除了你要傳達的情緒,觀眾不應該看到其他東西。”
“‘看上去怎樣’是非常重要的。”
“要是不給觀眾展示優雅和輕盈,他們就只能看到你使了多大勁,有多難。”
“你不展示出來的東西,觀眾是看不見的。而從你展示出來的,我看不出什么了不得的東西。”
“情緒應當內斂,應當得到控制。我對無法按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敢興趣。”
在我看來博金斯基教授的這些話說得不僅僅是舞蹈的原則,也是做人的原則。確實,我們需要展示的不是實際上怎樣,而是“看上去怎樣”。這并不是虛偽,而是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表達不是肆無忌憚地宣泄情緒,而是有選擇地展示出你希望別人看到的東西,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有效的溝通。
他教給波麗娜的這些卻成為了波麗娜在劇團時期的阻礙。劇團的莉托夫斯基教授指責博金斯基教授往學生腦袋里塞了古怪想法,害得她要花大力氣去糾正。博金斯基教授只是淡淡解釋了句他試圖培養學生不往歌舞劇、民俗表演的路子上走。這時我們才會發現,雖然博金斯基教授非常的有名卻并不是唯一的權威,對于舞蹈這門藝術,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劇團看來,博金斯基教授教的那些都是“垃圾”,或許我們可以理解成“老掉牙的東西”。
而真正吊詭之處在于,莉托夫斯基教授指責波麗娜剛進來時水平比大家高一個年級,而現在落后了整整三年時,她或許忘了,當初那個水平高過周圍同學的波麗娜正是博金斯基教授一手訓練出來的。
博金斯基教授還給過波麗娜一個忠告:“人在行動前總會為自己找些正當的理由。可理由其實不分什么好壞。那些總想著證明自己是對的人其實已經輸了。”
人作出行動前給自己找些理由是為了加強自己的信心和決心,可如果總想著證明自己是對的,那就已經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畢竟行動時最初和唯一的目的只是當初自己心中的那個答案,并不是為了像誰證明什么。波麗娜之后做了很多個選擇,不知道每次行動之前她有沒有想起過這個忠告。我猜,她多半是沒有記起過的。反倒是博金斯基教授自己,無論波麗娜當年的行為怎樣傷害了他,他也從沒想過要證明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
多年后,波麗娜懷著當初沒有完成獨舞項目的愧疚站到了博金斯基教授面前,而教授卻在慶幸“也許我沒有完全耽誤你”。那時波麗娜已經成了著名的舞蹈家,她跳的也不再是博金斯基教授教的古典舞,而是類似歌舞劇、民俗表演這樣的新事物。教授自己也明白,誰都擋不住時代的變幻,古典舞終究會一點點讓位給新的表演形式。他也曾擔心自己刻板的教學和對古典舞的偏執,會耽誤了一個有天賦的好舞者。
博金斯基教授不僅教會了波麗娜舞蹈,更教給了讀者很多值得借鑒的人生哲學。
而巴斯蒂安的漫畫就和波麗娜舞蹈一樣,“通過一種特別簡單的方式傳遞了豐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