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一直對于“學霸”是充滿了頂禮膜拜之情的。我相信,問出這句話:“你是愿意做一個‘學霸’,還是‘學渣’?”的時候,大家都會說,當然是愿意成為學霸。
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這本書中,采桐就提到:“學渣”與“學霸”都不是好選擇。我們要成為的,其實是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看完這一篇之后,開始思考我是否具有這樣主動探索的能力。
有人也說: 所謂“學霸”,普通學生+預習=學霸;
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要考高分,則需要嚴格遵循學校的培養計劃,將大部分時間花在標準課程的學習上,在有限的精力中,去探索有趣的,多元的世界的機會和時間就會相應減少。
所謂“學渣”則相反,普通學生-努力=學渣!
是不適應或者拒絕學校的培養,但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學習欲望,前進動力以及較強烈的自控力,用前面的公式,就是普通學生還不努力,就會被不停追逐自己目標的學霸型選手,遠遠甩在后面。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天分不高,睡得又早。
我們要成為的,其實是這種組合模式:普通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驅動并具備自主解決大部分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具有探索精神的人。
學霸選擇依從,學渣選擇逃避,但是在一點上面,他們卻極其相似,那就是沒有自己學習的主動性,也沒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學什么,怎么學好的問題。
在公眾號后臺,有剛考完高考,即將填報志愿的象牙塔新生留言咨詢我:我自己喜歡文案創意,可是我爸媽說這種學習金融或者會計,以后的工作更容易找,而且工資也高。我該怎么選擇?我是理科畢業的,但是我對文字真的很有興趣,當時選文理科的時候,我兩邊的成績都很好,要不是我爸說理科出來工資高,我就去讀文科了。這幾年也一直陸陸續續在寫一些東西,也在關注廣告大賽的參賽作品,現在要選大學專業了,又在糾結,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還是選擇父母口中未來就業形勢好的專業。盼回復。
很多人在參加完高考,在沒有想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和最終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的時候,就稀里糊涂地由著各種想象選擇了一個專業,沒有機會和能力來想到底適不適合,然后因為路徑依賴,便將就著學下去,喪失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機會。
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對美國的基礎教育提出過尖銳的批評:美國的學科細分、固定課時、標準劃一的教育制度是從18世紀的普魯士人遷移而來,近一兩百年來都沒有任何根本性的革新。其初衷“并不是教育處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誠且易于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于國王。”
連美國這么開明的教育國度,都被批評成如此教條化的教育方式,反觀國內,培養出來的“學霸”,就是所謂的被灌輸了抽象、片面信息的學生,他們順從,卻缺乏主見。
也有人問我,到底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度過大學,才算是沒有白費時光?
我想,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從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在掌握好自身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視野,突破教材、課程計劃給自己設定的條條框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及獨特的研究軌跡,在這四年的充裕的時間里,去拓展和發現一個更加開闊更加深邃的世界。
如果總在一個地方,一個專業壁壘里面打轉,就會導致自己的視野變得越來越窄。其實,作為職場中人,我對于在專業中的眼界深感無力,常常因為在大學幾年的時間里,沒有盡可能的去了解其他學科的東西。以為在期末考試里拿到第一名,拿到最高獎學金,就是優秀的學霸,在工作中以后,反而在常常被在大學期間有著優異的成績單,還有這個一份自己的特長,在舞臺上自信耀眼的演講以及清晰的思路,幽默的談吐,都讓我這個還沾沾自喜的自以為是的學霸自慚形穢。
其實,如果仔細的觀察生活,你會發現,往往在某一方面特別優秀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小愛好,并對這個小愛好,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在某一時刻,驚艷了生活。
我有一個學姐,曾經是校廣播臺的臺長。在我剛競聘去校廣播拍做編輯的時候,她就帶著一副窄窄的眼鏡,坐在播音臺前,認真地錄著當天下午的稿子,聲音清淺,不溫不燥,整個下午,就在臺前聽完她的播音。
后來,聽廣播臺的同學說,學姐其實是化工專業的,因為不想離開父母太遠,就選擇了在家附近的大學,高分來到學校,并一直保持著年級第一的記錄。她每周抽出兩個半天過來廣播臺播音,聲音已經達到專業播音員的水準,都是她從高中開始,慢慢鍛煉并自學的結果。
有一次,在下樓梯的時候遇到她,她摘下耳機跟我打招呼,我笑著問她,最近在聽什么音樂。她說,也不知道最近流行什么了,其實在聽的是中央廣播電臺的節目。問她能應付過來這么忙碌的生活和學習嗎?她說沒什么,自己喜歡最重要。
聽說,畢業以后,她選擇了繼續深造,深造的專業并不是本科的本專業,而是去了中國傳媒大學去學習播音主持。感嘆之余,更加羨慕的是這種游刃有余的超自由的選擇權,不斷去嘗試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在每一次選擇的時候,都是尊崇自己的本心,而且也有足夠的信心去做好,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境遇。
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斜杠青年”。百度百科里面說: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斜杠青年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也是進步的體現。這種進步使人類擺脫“工業革命”帶來的限制和束縛,釋放天性。
斜杠青年就是自主學習或者探索者的最突出的表現,只是他們是職場人,超級學霸是學生。然而,內在的核心是相同的,也就是,我們在鉆研自己的專業的時候,更多的去試錯,去嘗試,在已經有了一定學業基礎上,去自主決定自己未來想要做什么,然后就開始去做吧。
嘗試可能會犯錯,可能會遭遇失敗,但失敗是包含信息的,甚至比成功包含的信息還要大。
采桐說,在大學里待了九年,然后走出校園進入職場,最大的感觸就是:讀大學時人一生中試錯成本最小的時期。大學提供了這樣一個相對寬松的平臺,讓學生可以自由地去嘗試和經理,同時不必擔負太多責任。只要不是太出格,即便嘗試失敗了,也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后果。
很多人回首自己的大學時代,感慨并不是時光的匆匆而逝,而是自己沒有去嘗試更多的機會,后來只得面臨選擇越來越少的窘境。
不再以“學霸”驕傲,而是以創造為目標,促進對知識的深層掌握,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潛能,在未來,努力的用另一本“作品集”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