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斫琴名手有四川雷氏和江南張越。在選材上,雷威有點與眾不同,琴面用松杉,而非桐木。書中提到《瑯環記》:“雷威斫琴不必皆桐。遇大風雪中獨往峨眉。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之,斫為琴,妙過于桐。” 桐木更為堅實一些,杉木較為松透。 但有一些共通點: 一是振動性好,取音容易;二是性質穩定,不易變形;三是符合琴的趣味,不驚不喧,中和雅致。
? ? ?除了材質,古琴的聲音品質還要看面材和低材的配合,槽腹制度,髹漆工藝等因素。好琴用舊古,比如水槽,木魚,鼓腔,敗棺等等。好的琴應該具備古,透,松,潤等發音特點。也有造假者利用現代技術,比如火烤,冷凍等仿古。但是彈琴到一定程度的人,一上手就能辨別鑒定。舊琴的古,自然,有神采,有韻味,有生命,是活的。 古人造琴絕不粗制濫造。經旬累月地呆在深山老林里覓良材,這種匠人精神值得現代人學習。
? ? ? ?“百衲琴” 是由許多條小木條膠合而成,為唐肅宗時監察御史李勉創制。
? ? ?先人造琴擬天地萬物。 五弦象征五行,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旬六日,一些配件的命名也是,如岳山,承露,龍齦,龍池,鳳沼,天地柱,雁足等等。“合天人之和。”
? ? ? ? 古代制琴會按照彈琴人的個人特點進行變動,后來才發展固定成如今長短合適的部分。不過對我來說,開始還是有點不適應,因為手不夠大,跨幾個徽位的練習起來需要很長時間,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手快斷了。
? ? ? ? ?琴的形制分;仲尼式,列子式,伏羲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這些樣式都有名琴傳世。其實都比較簡樸。當初選琴的時候,老師有幫忙試彈,有些聲音沒有那么大,我選了聲音比較響的那把。
? ? ? ?當然也有把琴裝飾的很華麗,以彰顯身份的,如明代有“珞王琴”,日本正倉院有金銀平脫琴。但最終還是要靠聲音說話。古琴的面板和髹漆對聲音的影響很大。髹漆是將生漆與鹿角霜攙和在一起,敷在琴材上,成為漆胎,打磨平整以后,再用大漆均勻地涂抹數遍。 我很好奇他們是怎么打磨的,有機會一定要觀摩一下。灰有幾種,最好是鹿角灰,其次是牛骨灰,瓦灰不耐磨。也有金,玉,寶石的屑入灰胎,稱為“八寶灰”。聲音不一定好。
? ? ? ?裝徽在髹漆之后,古琴有十三個徽位,是泛音位的標志。徽多為蚌殼為之,也有金玉。古人的初始目的是為了反射光,便于取音 。徽位的位置必須定準確,稍有差錯,彈奏會有問題。古琴用十二律上下相生法。(定徽法見圖片)。
? ? ? ? ?除此之外,琴的槽腹,岳山,用弦等也有很大的影響。古人對琴都有命名,叫“琴銘”。我是不是也該給家里的琴起個名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