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兒子回來,可以在家呆兩天,為娘我,心情很不錯。平時兒子上寄宿,見不著,也不愛打電話,能見著親愛的寶貝的面,簡直是沒事兒也要樂一樂。
可是,我也好失落!
午飯做好后,叫兒子盛飯,兒子進廚房后,我逗他玩,用手拍了拍他的屁股,兒子問到:“媽媽,你為什么打我屁股?”聽到兒子這么問,我忽然意識到,兒子是不是不喜歡我這樣呢?(注:有很多孩子為了照顧媽媽情緒,盡管不喜歡,也不會表達,只能默默忍受,媽媽還感覺不到)
兒子14歲半了,讀初三,是個青少年了,跟兒童期是不一樣了。現在一米八的個子,瘦瘦高高,看身材就是日本動漫的男主角。臉上冒出很多青春美麗疙瘩痘。飯量很大,是我的三四倍。我得重新認識我的孩子了。
于是,我問:“你是不是不喜歡媽媽拍你屁股呀?”兒子馬上回答:“是的!”我說:“哦,不喜歡呀,那媽媽就不拍了。”
我接著想,那如果什么“親昵動作”都沒有,他會不會又覺得我不喜歡他了呢?我需要核實一下“范圍”,唉,當媽真不容易啊。于是又問:“那媽媽可以親你的臉嗎?”兒子回應:“不好?!蔽依^續問:“那媽媽可以摸你的頭和臉嗎?”兒子答道:“可以。”
哦,原來,他不喜歡和我太“親近”了。唉呀,曾經的小胖子、小可愛,喜歡媽媽抱和親的小男孩,現在是個“小大人”了,要和我保持距離了。
理智告訴我,這是個好事,兒子需要自己的“空間”,說明他正在成長,正在向成年期邁進,真是好事兒。
可情感上,還是好失落呀。
記得他在小學暑假后,也就是十二歲左右,聲音變了,由可愛的尖細的童聲變成了粗粗的低沉的男聲,我好長時間都沒能適應。那時,我隱隱覺得,哦,我的小可愛變成大孩子了!
兒子長大了,媽媽要克制“洶涌”的母愛,女兒長大了,爸爸要克制“洶涌”的父愛吧。唉,喜樂參半的復雜感覺。
午飯后,我洗碗,老公過來挨了挨我的臉,于是,我順勢吻了一下他的臉,說:“還是老公好,想親哪里親哪里,兒子不讓我親了……”老公意味深長地說:“是呀,老公才是自己的,兒子是別人的……”
忽然想起電視劇《小歡喜》里的一個場景,上高中的兒子在學校運動會上,為了給心儀的女生拍照,爬到高處,結果從高處摔下,怕老師批評,假裝摔暈,媽媽(海青飾演)看兒子暈了很是著急,爸爸(黃磊飾演)發現兒子是裝的,對媽媽說:“別著急,我知道怎么讓我們兒子馬上醒,他不是不喜歡我們親他嗎?你就說要親他,他就醒了!”果然,話音未落,躺著的兒子立馬坐起來了。
哈哈,我從這個場景找到些許安慰。原來,青春期的兒子不再喜歡粘著父母了,不讓媽媽親吻,不只是我的兒子這樣。
何為青春期?許多西方心理學家把青春期看作個體發展的“危險期”。他們認為,男孩到了這一時期,身心發展充滿著矛盾。他們的兒童心理模式被打破,成人心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他們既有熱情的渴望、交往的擴張和個性的開放,又有自己獨處、孤芳自賞的閉鎖。
? ? 這個時期,是塑造男孩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極易形成不良品質的危險階段。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對待男孩心理獨立的需求,男孩就會產生反抗情緒,并逐漸演變成逆反性格,阻礙其日后的發展。
因此,作為青春期男孩的父母,應學會理解和寬容男孩的過失,尊重和保護男孩的獨立性,珍視男孩渴望獨立自主的心理傾向,支持他們的愿望、想法,鼓勵男孩自主處理自己的事情,不約束,不包辦,那么,就可以引導男孩的自我感、獨立性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化“危險期”為“安全期”。
看來,我得好好學習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媽媽,才能引導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啊。孩子的變化真是太快!
然后,我又想到“成人禮”。成人禮是在少男少女達到成人年齡時舉行的象征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
中國古代漢族的成人禮指冠禮和笄禮,這個傳統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朝。古時漢族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則是在滿15歲后行笄禮,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還有些少數民族的“成人禮”,是挺有意思的。我們漢族認為十八歲成人,而有的民族十三歲或十五六歲就算成人了。
比如摩梭族,孩子到13歲就會被視為成年,男孩女孩會穿上不同的民族服裝以此辨別是否成年,其中女性行穿裙禮,男性行穿褲禮。成人后的摩梭族人就可以擁有“走婚”的權利,但是通常情況下她們會在16歲正式開始“走婚”。
還有瑤族,男孩長到十五六歲,即要舉行“度戒”成人禮,以跳云臺為重要內容,云臺是將4根4米多長的木柱擺成正方形,一邊扎以橫木作梯。受戒者在師公的帶領下登上云臺,等師公念完戒詞,受戒者發誓不殺人放火、不偷盜搶掠、不奸女拐婦、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畢,將火擲進一個水碗令其熄滅,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軌,其命運便如此火。然后,受戒者團身抱膝,從臺上勇敢地翻至云臺下那張鋪有稻草的藤網。
其實,“成人禮”在我看來,一方面是慶祝孩子步入成年,要承擔成年后的責任,要做一個對家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周圍的大人,你的孩子從此是個大人了,不要再把他當小孩子看了!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當孩子開始長大,開始獨立,開始不那么依賴父母時,父母會有種不被那么需要的失落感。
在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論中,青春期是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的階段。這一階段發展得好,孩子就會發展出自我獨特性的覺知,獲得生活中應扮演角色的知識;如果這一階段發展得不好,就不能識別在生活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在這個階段,青少年越來越依賴朋友和同伴作為信息來源,同時,他們對成人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這種對同伴群體依賴性的增長,使得青少年能夠形成親密關系。
確實,孩子的角色在轉換,媽媽的角色也要轉換了。就像一棵植物的種子開始種在一個小盆里,等它發芽,等莖長粗、長高,桿莖上長出葉,就需要換大一些的盆了,不然,它被盆的土壤空間所限,長不大,長不高。
孩子大了,媽媽需要給予一定的空間,愛,也要適度,不然會讓孩子有被“吞噬”的感覺。與媽媽距離太近,孩子也不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兒子大了,雖感失落,但也很安心,說明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正常的。如果青春期的男孩對媽媽過于依戀,或者青春期的女孩對爸爸過于依戀,那才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遲早,兒子會認識一個女孩,會戀愛,會結婚,他最親密的人是妻子而不是母親。而我最親密的人是我的丈夫,而不是孩子。盡管,媽媽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偉大無私的愛,但是,在一個家庭中,排第一位的仍然是夫妻關系。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而不是把全部的愛投注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