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發展這么些年,其實處境很尷尬。
即使曾經讓人為之歡呼過很多次的蘋果公司,這次推出的Apple Watch也只是有些銷量而已,并沒有讓人有多驚喜。尤其近兩年,媒體的關注點已經轉移到VR、AR、人工智能這些新的令人興奮的事情上,智能手表這個品類,討論得越來越少了。
大家更多的是在吐槽:
“現在幾點了?”,“不好意思我的手表沒電了”;“這手表還能裝應用?”,“哦,從來沒用過”;“看你今天走了十萬步,這么厲害”,“哈哈,不,是我手表的計步器出問題了”。
但現在,大家似乎連編段子調侃的興趣也沒有了。
智能手表目前基本處于群“雄”逐鹿、無人領跑的階段。因而,關于智能手表的定義大家都有各自的思考,還有的在糾結是做成圓屏還是方屏。其實仔細想一下,對于一個有著明顯定位屬性區分的手表而言,各種各樣的產品形態,有沒有可能大家都是對的?
Withings 最近發布了一款新產品Activité Steel,一個機械表外觀內置傳感器可連接手機進行數據傳輸(比較有質感)的智能手表。在產品介紹資料里有這樣一段話:
不需要總擔心要不要充電、不需要觸摸什么按鈕、不需要時刻與手機保持連接,Steel會自動記錄你每天的運動狀況(如跑步、走路、游泳、跳舞)和其他的一些身體數據,并能給出合理化建議。
這是我們理解意義上的智能。
完美擊中了現行主流“智能手表”的痛點。
討論智能手表的終極形態就像辯解科幻小說的結局一樣毫無意義,但從當下的觀察和體驗來看,對于一款需要穿戴在身上的設備而言,電池的續航能力著實不能勉強,與其想方設法在已有的框架下一點點修補完善,不如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智能手表的定義。
也許有一天,手表終將獨立于手機而存在,或者說在某些場景下取代手機,但把手表做成裝滿app的小手機的思路或許并不合適。作為一個代表未來的全新的品類,如若要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必然要有新的交互形式和應用場景。
比如語音交互。
最近涌現出很多通過語音交互提供生活服務(智能私人助理)的產品,這種拋掉app由某個系統深入整合各類服務的方式其實很適合用在手表端,手表也應該成為這種私人助理的載體,不用在窄小的屏幕上劃來劃去,也不用再下載安裝并不適合在手表上運行的app。
當然,這種技術現在并不很成熟,而如果會有一個過渡期的話,電子墨水屏、運動手表、模塊手表、日程管理、線下支付、投影可擴展屏幕的手表,這些擺脫手機系統的嘗試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