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蠻生長第6篇/字數1304)
“我暗暗猜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博爾赫斯
小時候,生活在沒有圖書館的鄉下,對于知識的渴求,只能選擇去城里的書店。但是沒有錢,一塊錢車費都沒有。我和朋友想盡辦法,很久很久才能存到一塊錢,然后滿懷期待地等著星期六,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細細地嗅著書香。
那是網絡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們購買書籍的唯一途徑就是去書店。然而現在是網絡信息時代,所有形式的媒介都已經被數字化。音樂、電影、電視節目、電子游戲、包括書籍。但是紙質書仍在印刷,購買的途徑也不再唯一,有當當,亞馬遜,淘寶各種網上書店,那么我為什么還要逛書店?
當然是避免挑到爛書!這是我腦子冒出來的第一個回答。雖然現在有豆瓣評分,書評人,名人書單,公眾號薦書,各種年度十大好書,甚至可以根據你的瀏覽記錄來“猜你喜歡”的書籍,但是依然不可避免的買到爛書。所以百看推薦,不如一讀。去書店,翻上幾頁,可能比拿著手機決定自己是否購買哪幾本書要快。(順便偷偷告訴你,交個書店店員做朋友,比你經過各種信息轟炸學會看封面設計,看作者,看出版社,看責任編輯,看豆瓣評分,看各類出版社公眾號的推文來識別好書,要快得多!)同時這也是一種探險,因為你不知道在哪個角落里,你會遇到一本好書。這是一種未知的驚喜!
民謠歌手鈡立風說“音樂是我忠貞的妻子,文學是我最大的艷遇。”對于我來說,書店也是一個適合“艷遇”的地方。在陰天雨天晴天,平時四散于城市角落里,擁有相同愛好的人,不約而同的走進同一家書店。在這里,我們不再是別人眼中的異類,不再是一個個孤獨的閱讀者。我們因為一本書而展開奇妙的緣分。莎士比亞書店因為《尤里西斯》吸引無數讀者,《查令街84號》寫因為購書書信而開始的一段跨國友誼,還有成為作家思想之源的Prairie Lights……我也因為一本書認識了朋友。高中,在城里的蔡倫書城,拿起韓寒的書,忽然對面傳來一句“你也喜歡韓寒嗎?”就這么聊了起來,從天南地北聊到學校門口,愉快極了!第二天,她還送了我一本韓寒主編的《-個》。(雖然現在對韓寒無感了)
逛書店的樂趣不僅僅如此。現在網絡購買書籍價格低廉,電子書方便攜帶,紙質書將要消亡甚囂塵上。大批書店倒閉,存活著的開始尋求轉型。售賣咖啡,引進文創產品,舉辦沙龍講座活動,外形注重設計美學,室內增添多個位置……書店不再是單一的產品輸出,成為多種類的集合體。這樣的改變,讓逛書店的人擁有更好的選書閱讀環境,也可以購買周邊文創,與人分享交流讀書體會,累了就坐下喝杯咖啡,慵懶的度過一個心情陽光的下午。這就產生了另一些樂趣。當然有些人認為這完全是在迎合顧客的消費習慣,根本忘記書才是重點。其實不然,大多數書店,做出這樣的改變后,仍然懷著做書店的初衷,謹記閱讀的本質,認真的為顧客挑選好書,認真的分類,陳列,擺放。心里默默的希望,因為書之外的東西吸引過來的客人,也有想拿起一本書的欲望。
在這個書籍數字化,閱讀碎片化的時代,仍然有人在開書店,這些人努力挽留紙質書,希望有人能夠沉下心來認真閱讀文字。像高中時宿舍熄燈后,在被窩打著手電筒,偷偷地閱讀一本書一樣,專注于書中的人物,思考故事的意義,與書背后的作家對話。這樣的想法又豈是情懷兩字可以道盡!
單讀某期推送中寫道:“當網絡算法會把‘最適合你的書’推薦給你的時候,只有書店仍然在呈現可能與你不一樣的價值觀,讓你有意外遇到那些算法無法知曉的、打動你的書的機會。”書店如此用心,我還能為此做些什么呢?不過是接受它早早準備的好意,帶走一本書。
很久之前逛新華書店拍下的。我曾經向看理想“有人讀書”影像征集投過這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