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還沒起床,就聽到似近還遠的小區(qū)里乓乓乓剁餃子餡的聲音,突然,想起今天冬至。窩在暖暖被窩里讓思緒游蕩一番,童年過節(jié)氣吃餃子的情景浮現眼前。
經濟落后的年代,物質匱乏,一年之間吃餃子也是屈指可數的。老年人都很注重過節(jié)過年的習俗,像中秋節(jié),十來一兒,冬至,陽歷年,二十三兒,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是吃著粗茶淡飯的孩子們的期盼,
每每節(jié)日臨近,孩子們在心里就倒計時地念禱著,節(jié)氣當天孩子表現的格外乖巧,幫忙的幫忙,上學的早早去上學。不到中午就饑腸轆轆的想著家中鍋里熱氣騰騰的餃子,咽下口水,耐著性子,快樂的感覺洋溢在心頭。
趕到星期天的冬至,村子里更是熱鬧,左鄰右舍剁餃子餡的聲音,巷子里孩子蹦蹦跳跳的快樂聲。給寒冷增加了溫暖。冬天的寒冷絲毫不影響孩子們的心情。
吃過早飯,父親也從集市上買回來鮮嫩的豬肉或羊肉,看著都垂涎欲滴。你洗蘿卜,弟弟剝蔥,哥哥剁肉,母親和著面分配著。節(jié)日的氛圍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等一切準備就緒,開始進入包餃子環(huán)節(jié)。母親拿出的大大小小五六個高粱編鈉的鍋排擦洗干凈,還總是不忘讓我們算算每人吃多少,得用幾個鍋排,我和兩個弟弟就認真地板著指頭從爺爺,父親, 哥哥開始算起。母親讓我學搟餃子皮,做的不好也不會挨罵。善良的母親不會在這天讓孩子們難過。父親鍋里的水燒開了,大喊一聲,下餃子吧!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籠罩著農家小院。
還沒到中午,兩個弟弟就迫不及待了,哼哼唧唧的拿著自己的小碗在鍋臺前轉來轉去。這時母親就先下一鍋讓爺爺和弟弟嘗鮮,我和哥哥則有些眼巴眼望的著急,剛出鍋的餃子很燙,弟弟那狼吞虎咽的樣子讓母親又可笑又擔心。
一排排餃子宛若草原上結隊的綿羊,心中就徜徉著饞的悸動。母親把餃子下進鍋里用勺子推推,不一會,它們就在鍋里不停的翻滾著,打鬧著。熟了的餃子漂浮在上面,母親一碗碗的盛出來分給每個人。端起熱氣騰騰的餃子,就是端起了幸福味道。夾一個放到嘴邊,輕輕的咬一口,濃郁的汁液流入口中的每個角落,細嚼慢咽在喝口甘甜的清湯,慢慢的和著餃子咽下,滿足流進心里,幸福在永恒里定格。
氣氛會讓人食欲大增,每個人都使勁兒吃,特別兩個弟弟摸著鼓鼓囔囔的肚子,意猶未盡的打著飽嗝兒。每當我給孩子們講起這些,他們會漫不經心的問:為什么吃飽了還要吃哪?是啊!他們想象不到也不愿追溯父母的童年吃頓餃子的滿足感。
后來國家的形勢日見好轉,經濟日益提高,吃餃子的頻率也越來越多,接風洗塵招待客餃子成了主流,過節(jié)過年更不在話下。當時有一句順口溜"熬肉遛蒸饃餃子當茶喝"……充分體現了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遷。
二十世紀經濟突飛猛進的活躍,物質富足,超越了小康生活的人們,生活模式發(fā)生了質的跨越。朋友聚餐,家庭聚會,過生日,婚宴,喜宴都聚集在皇宮一樣的酒店,山珍海味、牛羊魚蝦各種的美食應有盡有。生在豐衣足食飯來張口的年代的孩子們,沒有對餃子的情愫,只有平淡的不屑一顧。但無論多豐盛精美的大餐,都替代不了他們的母親對餃子一往情深。
如今的節(jié)日依然是吃餃子,現在包餃子很省事,集市上有打好的肉餡,面條鋪有壓好的餃子皮,買回來放上調料、大蔥。從買食材到吃嘴里也就三幾十分鐘的功夫就能完成。每到節(jié)氣我都有些失落,好想讓孩子們熱情的參與包餃子,提升節(jié)日氣氛。每個節(jié)氣吃餃子, 孩子們的反應是平淡中的隨便。包幾十個餃子,孩子們這個吃十個, 那個吃八個,討價還價的應付著母親的熱情。
節(jié)氣是我自己的一廂情愿,所以也總是拌很少的餡,我也得吃上幾天。似乎如今的一切都變了,肉變了,菜變了,味覺也變了,孩子們不愿出現在父母童年里,所以吃不出父母童年里的味道,但是我依然吃出童年的溫暖和留戀。童年吃餃子的時光是一生任何大餐都無法替代的幸福。
文菲草于二零一七年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