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請賜予我平靜,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予我勇氣,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
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過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賜每一刻!
這是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的一首祈禱文。
在文穎老師的荔枝微課中老師引用了這位哲人的詩,從這首詩中,看到了接納力的呈現。我們總是幻想完美,幻想自己能做到完美,心中自然就會生發出對于做不到完美的恐懼。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我們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孩子,包括一個完美的媽媽。
當你想要做一個好媽媽時,我們害怕孩子哭,孩子哭了,好像就代表我們不夠好。我們害怕孩子的情緒,害怕孩子生氣。我們想要一個好孩子來匹配好媽媽。這個企圖心驅使我們對于自己和孩子都有了那么多的苛責和評判。我們只能因此有了恐懼,怕自己做不了一個好媽媽,而又很用力的去做一個好媽媽可以做的事兒,作為合作的另一方,必然會要求孩子做一個好孩子來證明你是個好媽媽。或許很多時候還很理所當然的認為是為了孩子好,這樣才能博得自己的心安。由恐懼生發出來的,肯定不是愛,而我們以為我們很愛。
浩途說每個人是自己的育兒專家,真的是家家都不同。這個章節講的是比拼誰對孩子的破壞少。區分什么是破壞,什么不是破壞,需要增長智慧,如這首詩所說,需不需要干預,何時干預都需要智慧。
看到文穎書中講小龍兒成績的事情,孩子在學習功課這件事情上, 體驗成績好和成績差一樣好呀。是呀,憑什么成績好,孩子才是好的,成績不好,孩子就不好了呢。我家娃比較小,我也一直反思我對于哭的態度,也發現自己對于哭的態度有了極大的改變,憑什么哭就是不好的,笑就是好的呢。沒有孩子會一直哭一直哭,真的哭了一整天的,也沒有孩子會一直笑,一直笑,真了笑了一整天。如果真的笑一整天你也會嚇死了,這是不是個怪胎呀。 害怕孩子哭的背后,就是有一種恐懼在,孩子哭了,代表我不好。克服了這一層恐懼之后,有腦補了,2個極端之后,我心安定了。孩子哭一哭真的沒什么,孩子哭了,是當下有那個情緒需求,和我是不是個好媽媽沒有半毛錢關系。
前天晚上,睡覺前,菜包說我很想哭,但是我哭不出來,我說怎樣都可以,第二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句話還是這個,我還是抱了抱她。后來因為一個什么事兒大哭了起來,爸爸進來,我趕緊使眼色,不要進來,剛好是個機會哭出來。我抱著她聽著她的哭聲,對她笑,不一會兒,她自己咯咯咯笑出來了。
前段看了一本繪本也很受感動。關于死亡,主人公是個小姑娘,代表死亡,I am death, just as life is life. I am death. 我是死,正如生命就是生命,我是死亡。書的最后一句說。愛能夠轉化恐懼和傷心,哪怕遇到我死亡。
生與死也一樣好。
我心安定,無恐懼,才是合作的基礎。任何關系中,我們都是合作中的一方,立住了自己才會有合作。在各種關系中看到自己在這個合作中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分。
不斷的叩問,我是媽媽,媽媽的本分是什么,不背負孩子的情緒,沒有恐懼,才有力量立得住。如書中的家校合作,也要立住我是家長,做好家長的本分,支持到學校的工作。
功夫在畫外,習得我心安定,需要不斷的踐行劃界限立規則,去理解劃界限和立規則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