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里寫到:每當下雨的時候,矮丈夫總要把要傘舉的很高才能為高女人遮雨,過了20年以后,高女人去世了,同樣在下雨天,矮丈夫一個人出門打傘的時候,依然要把傘舉的很高。
這樣一個場景,一把傘的細節包涵了矮丈夫對高女人所有的情感。
“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細節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沒有兩個星巴克是一模一樣的
星巴克我們都很熟悉,當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試想一下,如果去星巴克喝咖啡是不是都以一個“在星巴克”就打發掉了。
然而是否有真正的觀察過你去的這家星巴克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可以描寫的場景。
在初學寫作時經常會有這樣一個現象,兩個沒有面孔的人,在不知道什么地點,不知道說著什么內容的對話,這樣的文章就會像提線木偶一樣,缺少靈魂。
許榮哲的《小說課》里提到,雖然場景是被動的,沉默的,無法跳出來大聲疾呼,但是聰明的小說家卻懂得利用它來說一個故事,沉默的場景一樣可以感動人。
獨一無二
有一個小男孩,要與一大家庭合影,在這個大家庭中,有很多兄弟姐妹,小男孩非常重視,他想,這么多人拍合照,以后別人找不到他怎么辦,于是他就摘了一支桃花拿在手上,他就成了這張照片中唯一手拿桃花的人。
所以當別人看照片就會特別注意這個手拿桃花的小男孩,他想到的這個細節讓別人都注意到了他,別人能找到他,他也能一眼就看到自己,并且也會記住他。
好的文章也一樣需要這樣的獨一無二,這樣的細節,讓別人能記住你,那支桃花就是你文章的細節。
小詞的力量
經常會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處于一個情景的時候,腦中的各種所思構想,情節人物都很飽滿,當你轉化成文字的時候,發現文字就不能完全表述出自己的思想,無法準確的傳達出腦中所浮現的意境。
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困惑。
不折不扣的準確描述是對寫作的唯一道德要求。
怎么樣做到準確描述呢?
我們在敘事,在動用詞語的時候,要做到字詞精確,讓每一個意思都接近心中想表達的。所以小詞的力量就會體現出來。
那什么是小詞呢?
比如說樹是大詞,那楓樹,橡樹,柳樹都是小詞,柳枝,樹枝,樹葉等就是更小的詞,使用的詞越小就能越精確。
魯迅寫過的一篇小說《孔乙己》里面有這么一個片段,孔乙己在買東西付錢的時候,是將銅錢在桌上一字排開,而并不是使用了“給”這樣的大詞,而是使用小詞“排開”,這個小詞就把孔乙己身上那種窮書生氣體現的淋漓盡致。
都說寫作離不開觀察,比如當我們想表述一個人家里富有的時候,并不要以富到流油這樣的大詞來形容,可從側面觀察他的衣著,佩戴的飾物,行為等去反映會給予讀者更加飽滿的形象。
認真生活,從細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