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賈立群主任將白大褂上的口袋用一根線縫住了。
? 縫口袋本算不了新聞,兒科大夫賈立群防止病人塞紅包的無奈之舉,甚至可以拷問這種“極端”做法的必要性,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并不牢固醫患關系。但是,翻閱賈大夫從醫37年背后的故事,瞬間可以讓人起立仰望,為這個兒科好醫生喝彩。賈立群常年居住在醫院南邊40平米的房子里,24小時隨叫隨到,最多一晚被叫19次。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國內頂尖的超聲專家,是兒科超聲診斷塔尖上的領軍人物,還以為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為生活而奔忙的“掙飯族”。
? 影像診斷專業,在兒科歷來是最繁忙的,而且是最傷“腦神”和“眼神”的崗位。賈立群為了這份事業,堅持“住在醫院附近40平米的房子,24小時隨叫隨到”,默默值守20年,這需要何等的精神,什么樣的境界啊。現在兒科繁忙,越來越多的兒科醫生想逃離兒科,越來越多的醫學生不愿選擇兒科。兒科累,還不是逃離兒科的主要原因,難以相處的醫患關系才是醫生們糾結的根本。
?依我看來,醫患關系其實就是唇齒相依的依靠關系。患者依靠醫生解除病痛,醫生依靠患者成就事業,于哪一方來說,都不存在“求”和“被求”。賈大夫縫住口袋,并不是有意要把病人的感恩擋在門外,他是要表明一種態度,醫生是救人的,其他都是次要的。當前的醫患關系有些微妙,很多患者并不了解醫院正常的診療流程,將“看病難”寄托在找關系、打點醫生來破解。也有個別或少數醫生,把焦慮的患者和有些過激的行為看成了對自己的不信任。有的地方有的時候,這種微妙的關系甚至發展成高度不信任的對抗,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其實,兒科大夫賈立群縫口袋事件還不能簡單的界定為拒收紅包行為,他是用這種另類的方式為業界立規建行。不收紅包是任何行業需要堅持的底線,在治病救人的檔口,拒收紅包是一個醫生最起碼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何況,收受紅包也無助于目前繁忙的兒科走出窘境。兒科很累,兒科醫生面臨不小的專業風險,這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還將是一種業界常態。堅守這份職業,選擇這個職業,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來支撐,賈立群毫無疑問就是這個力量的榜樣。
?和諧的醫患關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彼此構建信任開始,信任的基礎需要先伸出橄欖枝,把自己置于可信的“桌面”,讓對方來了解和評判。奔忙得不知疲倦的賈立群,在和患兒家屬溝通的“桌面”上,展示的不僅僅是塞不進紅包的口袋,還有口袋里扎牢 了的彼此信任的醫患關系。
?醫患之間的關系其實也很簡單,簡單得只需一根線來牽。
注:《健康時報》約稿,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