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學校都在談“開放式管理”,真正的開放式管理是什么樣子呢?也許,我們需要的是“等待成長的溫厚,看到希望的智慧,忍受暫時混亂的寬容”。
正如那座以“無門、無崗、無監控”聞名的浙江鄞州高級中學的圖書館,反而在開放中激發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在這個時代,學校發展和文化建設拼的不是名師和高樓,而是能否在真正關乎學習的地方,多比拼一些溫馨的設想。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校長傳媒(微信號:new_xiaozhang)
這個時代的學校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到底拼什么?不要停留在“上學”層面,可以來拼一下“學習”。學校建設,課程設置,教師執教,有利于學習的,就值得嘗試,值得比拼。
這個時代的學校發展和校園文化建設,到底拼什么?
拼名師云集?拼名校長主持擔當?拼校園設施的高、大、上?拼學生走出來像模像樣,英倫風,美國范兒?還是拼整個學校走的是國際路線,光是課程設置就霸氣外露……
都是可以拼的,也都是應該要努力的。可以說,只要占據一項,足以稱霸一方。有沒有人在這個時代,還能在聒噪之余,拼一下恬靜與安詳?拼一下那種久違了的自然舒適?是的,也有不少學校把校園打扮成田園的模樣。但似乎在外表之下,還缺了點什么。所以,如今還在拼的就是“發出去”與“走進來”:學校的公號向外發布;各地的專家不斷云集而來。可以比拼的都已經施展了。
再往下呢?還能拼什么?仔細看看上面已經比拼的和正在比拼的,其實都把力氣花在“樣子”上,錢都用在“設施”上,都在試圖“給你好看”。有沒有真正顧及“小孩喜歡”呢?不妨從世界格局上,看看大家都在關注什么吧——
全球極為關注的《2018世界發展報告》終于公布了。這是世界銀行每年最具分量的旗艦型報告。自一九七九年以來,每年圍繞全球的經濟社會,人類發展等重要領域,重要議題開展研究。近四十年來,世界發展報告涵蓋的內容一直為全球未來發展的關注焦點。《2018世界發展報告》還有了可喜的突破——這份報告特別關注了教育。
在教育報告中,強調了將教育投入和教育結果徹底區分,提出“上學”和“學習”不是一回事。學生,即使在學校里也不代表他們正在進行有益的知識和技能的累積。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注重投入硬件,而不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不能夠關注學習的話,那么,不僅浪費了數量可觀的人力財力成本,還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影響學生發展就是影響未來世界的發展。
01
上學不等于學習!學生,即使坐在課堂上,即使被要求筆記各種知識,即使參與各種各樣的練習,也不等于學習真正的發生。即便校園建設再豪華,也不代表真正有助于小孩學習與發展。當然,提供物質保障,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我們提出的希望是:能否在真正關乎于學習的地方,多比拼一些溫馨的設想。
這一點,我在福州的一所學校參觀時深有感觸。這所學校是福州的倉山小學,一所傳統區級重點老校。校園的設施并沒有想象中的豪華,處處透露出一種古樸端莊。當然,這也可能是校園建設者的一種審美偏好。而我所驚喜的是校園走廊中的一個獨特的細節設計:每一層走廊都有一排低矮的凳子,供學生下課時在走廊閑坐休息。倘若僅止于此,我們就錯失其美了。凳子下就是一個簡易的書柜,里面陳列著許許多多供學生隨手翻閱的圖書。原來,學校將圖書館的部分藏書分列于每一條走廊,讓學生在休閑之余就可以隨手翻閱,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
我問過校長,這樣一來,書本的保護與損耗如何顧及?校長笑著說:起初還有損耗。那是因為大家未曾愛閱讀,是因為讀得不夠;隨著書閱讀的深入,凡是愛閱讀的小孩,能閱讀的小孩,誰又忍心破壞書呢?被帶回的書,就讓它在愛它的小朋友家里吧,也許很快會回來的。學校的圖書館專項經費,完全可以承受這樣的損耗。
果然,一本本書都有無數次被翻閱的痕跡。我想:這些書本是幸運的;我想:這所學校里的學生是幸福的。學校沒有花錢建設讓人嘖嘖稱嘆的圖書館,沒有太多可供展示的現代化電子閱讀設施,但卻有讓學生隨手翻閱書籍的精心設計。這一設計透露出來的,就是真正的教育。
02
還想起之前關注過的“三無圖書館”。校園圖書館原本就應該如此。
何謂“三無”?圖書館完全開放,無門、無崗、無監控。誰有此膽識?浙江鄞州高級中學的圖書館,原本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學圖書館,校長,館長的名字也因而被廣而告之。
據傳,該館藏書10萬冊,任由師生自助借閱,年終盤點卻多出6000冊。記者采訪校長的言談透露出的理念耐人尋味。
關于管理員。10萬冊圖書需要幾個管理員?按常規大概需要6個,每年開支30萬。校長覺得30萬還不如用來買書,所以該館只有館長和兩名助手,其中一人是圖書館專業人員,負責圖書分類、標注、上架的工作。
這一點都不稀奇,本就應該如此。圖書館不是養老院,不是學校打發教學能力不足員工的去所。現實中很多學校的圖書館也設有館長,管理員也只有一人。但是工作性質卻不同,“管書”不足,“理人”有余。孩子自由借閱的,出于秩序維護,圖書看護等原因,往往受到呵斥。
都說“詩書滋味長”,借閱時伴隨著這樣的情緒體驗,閱讀之味又是何種味道呢?我聽聞舊時猶太人在嬰兒期就舔舐蜂蜜聽讀圣經,下葬時頭枕鐘愛之書,一生與書為伴,不離不棄,閱讀的滋味不就是人生滋味么?無怪猶太民族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幾經風雨仍風姿綽約。
我也曾帶班到館閱讀,大家按序而坐,桌面上有什么就看什么,不能越位移動,不能自由取閱,環壁皆書也,但也只能望而興嘆。不少孩子是手捧書本發呆等待離開的指令,離去時如出籠小鳥般快活,此般場景好不讓人心酸。幸好,現在這樣的強制閱讀不常有,但也怕哪日興起“圖書館借閱率”檢查時又要帶隊去坐閱。
關于竊書。這樣的“三無圖書館”很自然讓人想到書本的丟失。校長高論我非常認同:偷書就是因為閱讀不夠,受教育不足。看多了,看慣了,教育程度高了就不會偷了。
乍一看這言論好像是孔乙己“竊書不算偷”的改進版,但一琢磨就感覺其中大有深意。教育就是杜絕犯罪的除根“中藥”,管制只是治標不治本的速效“西藥”。校長還說:我打算一年丟30萬的書。把原本發給人的錢用以買書,非常值得。心里有了這樣的耗損預估,損失低于30萬時就感覺心理平衡。看書的機會多了,反省的機會也就多,人的層次境界就會高,就算是曾經偷偷拿書的孩子,也許就會悄悄把書放回書架。
此言精辟!
03
書本損耗歷來是圖書館管理的重點,學校圖書館更是將此和學生的品行掛鉤。管理強化的同時就關閉了許多學生的閱讀興趣之門。管理是必行的,但面對兒童的學校圖書館完全不必也不應該模擬成人圖書館的森嚴借閱模式。
簡單想一下就知道原因:兒童借閱只能在課間進行,短暫的十分鐘要做的事很多,走到圖書館,尋找喜愛的書,簡單翻閱,帶著書本到管理員處登記。此時才發現前面排著數十個等待登記的人,閑談中鈴聲乍起,想起威嚴的老師正等待查點到課人數,慌忙丟下書本絕塵而去,身后伴隨的是管理員的批評聲……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不需回憶就能浮現?不要妄圖期待課后的自由借閱,下課后的路隊檢查,校園的安全管理是不可能提供借閱時間的。再說了,管理員也是要下班的。
很自然想起班級圖書角,實在是個“擺設”。透過加鎖的玻璃櫥窗明顯地看到一角的書整齊地碼放著,看上去很美。每次班級常規檢查這里都是重點受檢處:借閱規則,擺放整齊度,甚至還有借閱登記的過程性材料……簡直是小型圖書館!
我不知道孩子長大后會不會整理材料,但我堅信曾經管理過圖書角的孩子一定是個整理材料的高手。年幼時都能將這樣繁雜的材料整理備查,今后還能被什么材料難倒呢?
我也不能容忍圖書角零亂不堪,但是可能癥結也就在于“不好好擺放書就是因為閱讀不夠,受教育不足。看多了,看慣了,教育程度高了就會擺放好書了。”閱讀才是真的目的,書本的多少,借閱的記錄,規則的建立不都是為了保障閱讀的么?
04
開放式管理需要統一的是觀念:等待成長的溫厚,看到希望的智慧,忍受暫時混亂的寬容;開放式管理還必須是自上而下,上下一心的。所以,這樣的理念只能是主官提出,中層執行,基層受益。
凡事要看過程,但還需要通過結果來反證。網傳那家“三無圖書館”年終盤點時,10萬冊圖書不但不少,反而多了6000冊,后經圖書館長證實是網民的善意。善意也好,真事也罷,我們能從數字的增減中體察到此舉的結果,如校長言:孩子說,學校越是信任我們,我們越是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孩子習慣看書后放回原處,讓更多的人看到它。我想,任何一人看到這樣的結果都會感到欣慰。
不妨臆測:假如書本大量丟失,校長會不會坐立不安?坊間會不會大聲斥責?網民的言論會不會倒戈?高層會不會批評?各強勢傳媒會不會轉載這樣的驚人新聞?圖書館會不會變成“三有”?我覺得其他皆有可能,唯獨校長可能保持淡定。如哲學中對真的勇敢的看法一般:真的勇士是在看不到希望,甚至是看到失敗結果后仍然勇往前行的人。我欣賞這樣的勇士。
回到主話題上:這個時代的學校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到底拼什么?不要停留在“上學”層面,可以來拼一下“學習”。學校建設,課程設置,教師執教,有利于學習的,就值得嘗試,值得比拼。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