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滿田訪廬時
清荷滿田訪廬時? ? ? ? 文/孫海燕
夏末,清荷滿田盛放的時節。我隨中北旅行團去拜訪心儀已久的廬山。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撲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綠浪翻騰的水稻,還有田田盛放的無邊無垠的清荷。亭亭直立于淺水中,娉婷著。寂靜著。歡喜著。讓人的心也跟著寂靜歡喜,單調的旅途也因此而顯得明媚生動起來。
車上,導游小馬哥給我們介紹廬山名字的由來。據說,早在周朝時,有一位匡俗先生云游四海,學道求仙,偶遇廬山,因喜愛其谷幽景美,遂在廬山結廬而居,潛心修行。傳聞周天子亦仰慕其才識,屢次請他出山輔助,匡俗屢次回避不見,后潛入深山不知所蹤,有人說他已經得道成仙,飛天而去。后人因此傳說就把當年匡俗所住之處稱為“神仙之廬”,又因仙人姓匡,亦稱匡俗修仙之山為“匡山”,或稱為“匡廬”。至宋朝時,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諱,改為“廬山”,沿稱至今。
次日清晨,熹光微露。遠望廬山,霞蒸霧繞,林壑交錯,蔚然深秀,恍若仙境。唐詩云“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我們一行人放棄徒步登山的欲望,改乘觀光車上山,一路目之所及,但見兩側峭崖陡壁,深澗縱橫,古木參天,枝葉蓊郁,讓人既心生期待,渴望看見更美的風景,又心懷畏懼,擔心一不小心車落深谷。同行者有膽小的,竟不敢抬眸望窗外,真真辜負了如此良辰佳境。
山路盤旋,司機師傅不時降速,以避讓對面亦迤邐而來的車輛,我們不停稱贊駕車人的技藝高超。有人說,廬山山路綿延崎嶇有三百六十道彎,又不禁讓我驚嘆人類的偉大智慧,于群山之巔開鑿出通道,圓人類由欲界直達仙邑的癡夢。
導游說,自匡俗結廬而居此山后,廬山一直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居住地。清末民初,一個叫李德的英國人偶然邂逅廬山,萌生了建墅在廬的想法,他花重金買下一塊山皮,于廬山山腰建起了洋別墅,并在四周廣植樹木。及至今日形成了多種風格的別墅群,有北歐式的陡坡屋頂,有南歐式的緩坡屋頂,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但所有的別墅無一列外的依山而建,掩映于蔥郁林木之中,遠遠望去,若現若隱,讓人錯覺是仙人居所。如今洋別墅大多為當地居民所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廬山人,一方面依托廬山的旅游資源,將其改建為旅館招徠南來北往慕名而來的游人,另一方面又不斷擴建,將其發展為有一萬余人居住的牯嶺鎮。
我們一行人的午餐就安排在牯嶺鎮。飯后漫步小鎮,眼前人煙市肆,銀行酒店鱗次櫛比,到處是琳瑯滿目的商品,在午后的陽光下燦燦生輝。游人更是比肩接踵,熙熙攘攘,竟是比塵世多了幾分熱鬧嘈雜。
廬山既是仙人修行之所,那仙人洞必是要去的。
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兩次科舉不弟,為排遣內心郁結遂游廬山。聞廬山黃龍寺茂林禪師法力無邊,引無數善男信女虔誠信佛。彼時,呂洞賓年輕氣盛,一心向往功名利祿,覺得茂林禪師妖言惑眾,意欲為民除害,就以借宿為由,乘夜色劍襲盤坐練功的茂林禪師,結果劍不刃血,后棄劍請罪。自此放下塵世繁華,一心向佛,后得漢鐘離“長生訣”,得道成仙。
這個傳說的真假,今日已無據可考,仙人的有無,亦無跡可尋。然人們編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許是厭倦了凡塵紛擾,假仙人之說為遁世隱居找一個美麗的借口。亦或是現世苦難深重,人人皆向往仙界和平安樂無欲無求。
佇立洞口,仰可觀錦繡谷千巖競秀,俯可視萬丈紅塵,煙火繚繞。佛手巖掌心向下庇護眾生,老君殿前香火不斷,人流如潮。一滴泉從幽深處緩緩滑落,滴在游人的手上,心里。寒山可語,那些不可說的心事今日都交付給山,它會信守承諾。
有風。吹來茶樹的清香。陽光蒸騰,綠滔成浪,茶心即禪心,索性飲一杯清茗,從此內心澄凈世事通透。遠處有梵音響起,裊裊婷婷,讓人的心也沉靜。
想起蘇軾的那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今日,我不是旅人,我只是歸客。
此生,我只愿做廬山的一枚石,一闋亭,一湖水,一株樹。
亦或只做廬山的一池清蓮。自由而潔凈。寂靜而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