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公開課之幸福課的講師泰勒·本-沙哈爾在課上曾講過心理學家對兩個同卵雙胞胎兄弟的研究。這兩個人童年時,他們的父親酗酒、吸毒、家暴,因而生活可怕又悲慘。直到20歲,兩人才逃離了家庭各自生活。當他們30歲的時候,研究雙胞胎的心理學家找到了他們。第一個孩子結婚了,但酗酒、吸毒、家暴。終于在他清醒的一刻,心理學家問他:“怎么了,你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這個孩子知道心理學家在做關于基因和成長環境作用的研究。他說:“你認識我父親,你知道我經歷了怎樣的童年,你還想讓我變成什么樣呢?”心理學家聳了聳肩,沒說什么,然后去找第二個雙胞胎。當走進他的家時,心理學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家如此和諧、平靜、有愛,幸福充盈在每個人的臉上。主人公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心理學家問他為什么,這個孩子也知道他的研究內容,他說:“什么為什么,你認識我父親的,你知道我是怎么長大的,你知道他對我們的傷害有多深,你還想讓我變成他那樣嗎?”完全相同的原生家庭,截然相反的人生軌跡,用日本作家西田文郎在《錯覺的法則》一書中的觀點解釋,研究中的雙胞胎是兩種不同的人,第一個是產生否定性錯覺的人,而第二個是產生肯定性錯覺的人,導致他們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國內讀者對西田文郎或許并不了解,他是日本著名的大腦潛能開發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科學開發大腦潛能的研究,構建了利用生理學和心理學提升大腦功能的“超級大腦訓練”,被稱為“潛能開發魔法師”。三十多年來,許多人受到他的啟發在商業、學術、運動等各領域脫穎而出,成為了行業的佼佼者。同時,西田文郎也是松下電器、日本鐵路、資生堂等日本各商業巨頭爭相邀請的員工培訓師。另外,他還跟馬云一樣,開設了專門針對企業家的研修會“西田塾”,吸引了眾多的商務人士報名參加。
針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西田文郎出版了四十多本書,而《錯覺的法則—識破大腦詭計的思維管理法》專門從大腦思維的角度教讀者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認清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錯覺,從而建立積極正面的心態,產生良好的錯覺,最終獲取幸福和成功。
說到錯覺,許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躺著比站著高,或者豎條紋比橫條紋顯瘦,再或者胖子穿淺色衣服看上去更胖。不錯,這些也都是錯覺,屬于視覺上的錯覺。西田文郎在《錯覺的法則》中主講的則是思維上的錯覺,是每個人按照自認為正確的想法對事物做出的理解和判斷,它打造了我們所處的世界和現在的自己。用書中的話來講,“對錯覺的理解,其實就是你對世界的理解。”如果對錯覺的理解積極肯定,那么人們就會做出正向努力,改變現狀;如果對錯覺的理解消極否定,那么人們就會抱怨他人或環境,遇事習慣性放棄。本文開頭的雙胞胎為何過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即是這個原因。
錯覺既然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產生的?作為大腦潛能開發的研究者,西田文郎從大腦的構造出發,給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解釋。首先,他認為大腦由三層結構構成:位于最外層的大腦新皮質(理性腦),緊挨在內側的大腦邊緣系(感性腦),以及處于中心位置的腦干(反射腦)。
這三部分構造的功能各有不同,理性腦又分為左腦和右腦,負責計算、分析并從整體上把握事物;感性腦負責欲望和各種情緒,經常在愉快和不愉快之間搖擺;反射腦則是大腦最原始的部分,負責身體的本能反應。
稍有常識的人可能會說,大腦的分區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理性腦嘛,要想成為一個理智、冷靜、善于思考的成功人士,就靠它的開發了。然而西田文郎說:NO!真正決定我們行動和判斷的,并不是理性腦,而是包括感性腦和反射腦的本能反射區,又稱IRA。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這還要從IRA的如下特點說起。 ?
IRA儲存著過去的數據; ?
理性腦會基于IRA的這些記憶數據對事物進行判斷; ?
IRA與具有想象力的右腦有很強的聯結關系,只要IRA產生負面情緒,右腦也會跟著產生負面想象,讓左腦的正向思考無法發揮作用; ?
相反地,只要IRA產生正向情緒,就能輕易轉化為正向思考。
綜上所述,只要IRA不發揮作用,不管你如何嘗試使用理性腦來思考,也無法采取行動。想想看,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父母盛怒之下打了孩子,過后又無比后悔,然而當下次情緒來臨的時候,還是忍不住,也是這個道理。兢兢業業的員工因別人陷害被領導批評、克扣工資,一時委屈無比,忿恨交加,難以冷靜地工作,原因同樣在這里。
?既然IRA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按照西田文郎在《工作的法則》中的說法,大腦的工作方式是輸入和輸出。也就是,對于輸入的問題,大腦都會通過輸出的形式給予回應,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以學寫書評為例,怎么看待這件事(輸入),也就決定了會采取什么樣的行動(輸出)。
認識了支配人們行動的IRA,又了解了大腦工作的原理,那么如何改變自己,產生好的行動呢?答案已不言而喻,那就是對IRA輸入好的記憶。如此一來,大腦就會具有正面積極的想象能力,產生好的錯覺。至于如何“欺騙”大腦,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長可謂并駕齊驅的兩輛馬車,都是塑造思維的重要途徑。
第一,幼年時良好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句話叫“三歲看大”。無巧不成書,日本也有句話叫“三歲孩子的靈魂會伴隨終生”。其實兩句話意思基本一致,都強調三歲前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黃金時期。有沒有依據呢?西田文郎認為三歲之前是向IRA輸入記憶數據的關鍵時期,因為一旦過了三歲,人類就開始使用理性腦了。在此基礎上,結合前面的分析,幼年時的教育可謂非常重要。在這一階段,父母應當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教育,也就是給予愛和關心,讓他們獲得足夠的滋養,從而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基礎。之后,更應該以正面管教為主,面對錯誤和失敗,不斥責,不貼標簽,而是幫忙分析原因,共同找出改善的方法,以此不斷地向IRA輸入自信、勇敢、善良等好的錯覺,為孩子以后的人生奠定基調。在《錯覺的法則》一書中,西田文郎以自己為例,講述了他是如何從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頑劣孩子變成了現在的成功人士,那是因為他有一位優秀的母親,總能看到兒子身上的優點,即使他做了錯事,仍堅持正面管教,一直為他輸入肯定性錯覺,所以他后來爆發潛能,變得優秀起來。
第二,堅持自我改變和成長。讀過第一點后,或許有人會說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從小在被比較、斥責、打罵的環境下長大,如今也是自卑、膽小又敏感的人,不好的錯覺已深深地印在大腦里,難以改變了。這種說法確實有道理,如果IRA長久輸入的都是負面錯覺,輸出的必然是消極的信息,想要一下子轉變過來,的確比較困難。然而,改變不是沒有可能。尤其在了解了大腦的工作原理之后,就更清楚地明白原生家庭帶來的種種只不過是負面的錯覺,雖然一時難以清除,但只要堅持自我學習和改變,不斷地輸入正面錯覺,取代原來的負面錯覺,終能有所成長。比如,面對自卑,不若從現在開始,一遍遍告訴大腦自己很棒、很能干,多想想以往的成績,再試著多做些事情,完成生活或工作上的某些突破。時間久了,大腦神經元逐漸再生并形成新的聯結,自信就會如小溪流般越聚越多,那時自己定能跟原生家庭握手言和,走出父輩的陰影。
IRA獲得了好的數據積累之后,就會在此基礎上進行輸出,產生能讓人成功的良好錯覺。這些錯覺從信念、思維方式、心態等方面給予人們助力,推動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運感力。
所謂運感力,即毫無根據的自信或者內心的堅定信念,是自帶的氣場,是本身的福運。其實,歷來大家皆有相同的看法,著名學者林語堂曾借《京華煙云》小說主人公姚木蘭的話表達過類似的意思。
?“福氣不是自外而來的,而是自內而生的,一個人若享真正的福氣,或是人世間各式各樣兒的福氣,必須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會變成雪白的銀子;在不該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銀子也會變成一缸清水。”
具備了這樣的運感力,遇到困難和挫折,才不會抱怨、失措或者退縮,而是積極地想方設法去解決;遇到難搞的同事或者上司,才不會心生怨憤,而是轉換思維,當作挑戰;遇到機會,才不會猶豫不決任其溜走,而是果斷地及時行動,牢牢抓住。
不過,運感力不是盲目的自大,具備運感力的人通常也有成竹在胸的行事策略。雖然世上有效的方法千千萬萬,但通用的法則仍有普世價值,“前提條件”、“已知條件”和“目標”的做事方式便是其中之一。該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先考慮前提條件,然后分析已知條件,在此基礎上,確立目標,采取行動,之后不斷調整,直到成功。
西田文郎自己的創業成功便得益于該法。當他成立自己的公司時,地點選在了日本的一座三線小城,而且當時尚未出現互聯網,既沒有大都市的潛在客戶群,也無法很好地做廣告。經過分析,自己的出書能力可謂一個已知的優勢,是打造知名度的絕佳手段。于是,定下目標,努力出書,吸引生意伙伴的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又堅持為企業家做演講,從另一個角度打開了局面。最終,突破不利條件,一步步做強做大,發展成了知名公司。
或許有人會說書里的理論聽起來不錯,可是誰能一直保持“正面思維”,輸出好的錯覺,永遠“不喪”呢?答案是沒人!凡是人都有感覺不好的時候。因為感性腦無法長時間處于愉快的狀態之下,而是在愉快和不愉快之間搖擺不定。所以,當人們發現自己“很喪”,那再也正常不過。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來講,就是“準許為人”,不要強迫自己永遠樂觀向上,那違背了人類大腦的規律,違反了現實。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盡快把自己從“喪”的狀態下拉回到愉快的狀態下。這種能力需要煅煉,需要技巧,但并非無法實現。西田文郎在《錯覺的法則》中反復分享了自己的一個小竅門,那就是感恩。感恩上天還讓我們活著,感恩自己還健康地行走,感恩工作仍有著落,感恩父母對家庭的照顧,感恩提攜自己的貴人…當這些積極的錯覺輸入大腦,消極的錯覺就慢慢消失,人自然就從“喪”的感覺中走出來了。
除此以外,真的很“喪”的時候,找一張紙,一支筆,好好想想自己做的好的地方,一條條寫下來,強化肯定性錯覺。要知道,美國當代傳奇小學教師Marva Collins女士就曾用這個方法來幫助那些別人眼里“不可救藥”的學生。據說,當有學生不守規矩時,Collins老師的懲罰是讓他們寫100個原因,說明為什么他們棒到要做那樣的事,而且要按照字母順序寫:我很可愛,我很漂亮,我很勇敢。她給他們例子要他們明白:我令人快樂,我很興奮,我很厲害,我很棒,我是榜樣,我無與倫比,我很熱情,我很重要,我從不調皮,一直寫到最后一個字母,如果有誰再犯,那就必須要用另一個同義詞,不能再用原來的詞。到后來,先來的孩子們會對新學生說:“我們已經厭倦告訴Marva我有多棒了。”
最后,還是借用書中的話,凡事都要行動起來,這才是利用錯覺實現成功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