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頭條上一則關于“北大空心癥”的報道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據報道,北京大學現已有30%的學生表示失去了生活目標,對于未來的方向感到迷茫,渴望一份愛情卻又受制于社會責任,厭煩學習,甚至出現強烈的自殺傾向。
這與抑郁癥格外相似的心理并非只出現在北京大學,而是徘徊在中國各大高校的角落里。由于大學生面對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而感到內心極度空虛,因此這種在大學生中悄然傳播的負能量被稱作:“空心癥”。
對于這種極度迷茫的心理,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有人認為“空心癥”的出現是由于大學生缺乏安全感和社會鍛煉的表現,也有人認為“空心癥”不過是一個短暫的迷茫期,剛剛升入大學的學生一時間找不到目標,感到無聊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事實上,“空心癥”的出現并非只是學生的個人原因造成的。而是中國教育制度的長期以來的弊病。
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制度極其嚴苛,這就造成了中國學生從小到大都必須承受教育制度帶來的傷害。不少學生為了迎接“臭名昭著”的高考而不斷以機械的方式填鴨式學習,而家長也從小教育學生要把高考作為人生重大目標之一,以至于學生的學習并不是因為快樂而學習,而是為了高考、為了考上好大學而學習。
這樣的目標是機械而功利的,并非是出于對學習的熱愛和尊重。這樣的教育和灌輸的確能在高考之前培養出一批批履歷光鮮亮麗的學霸,但高考過后,這樣的學生卻已經近乎喪失了規劃人生、思考未來的能力。
“從小到大,考試題幾乎就是那幾種答案。”
“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高考過了,我的任務也算完成了,只要上了大學,我就可以自由一點了。”
中國教育制度的悲哀就在于公平之下的高壓和專制。
中國高考為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但由于學生長期以來對高考的過度依賴,也造成了學生學習激情的提前耗盡。
迷茫期,每個人都會經歷,中國教育也正在以它的方式去慢慢適應廣大學子。
而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大學生們,經歷迷茫不可避免,但不能一直渾渾噩噩等待著理想來臨。
迷茫的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因此大學生們更應該多關注心理健康,給自己獨處充電的時間。學會獨處思考,挖掘內心深處的東西,及時發泄負能量。
有時候,迷茫,找不到目標多半是害怕被社會現實所束縛。出現畏難心理,想走一條一勞永逸的捷徑。對于大學生活,很多學生抱著“放羊”心態,覺得只要過了高考,就能一勞永逸,再也不用過門檻了。
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現實要比你想象的更加殘酷。
當今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誘惑力幾乎是致命的,我們總能聽到一些華麗的“心靈雞湯”,為眾多評判能力不足的大學生灌輸一種糜爛的“成功學”思想。
? ?“年紀輕輕就應該擁有最好的東西與自己的青春相配!”
事實上,不管是郭敬明《小時代》的拜金氣息,還是年紀輕輕就成了人生贏家的奶茶妹妹,青年得志畢竟少數。可是思想單純渴望成功擁有雄心壯志的大學生們卻把這種情況當成走捷徑的最佳借口。
一分成功等于一分收獲等于一份成功驅動力。捷徑能減少自己的付出,增加自己的回報。走了一次捷徑之后,少量的付出換來大量的回報,會大大提升成就感。而捷徑走多了,就會發現平常的付出得不到比捷徑更多的回報而失去了成功驅動力。長此以往,成功、收獲、成功驅動力之間的平衡便會一點點被打破,貪婪的本質被激發出來,慢慢的,不走捷徑,你什么路也不會走了。
? ? ? ?因此,不要以迷茫為借口對現狀認命。捷徑固然好走,但所得的收獲卻遠遠不如自己努力拼搏所帶來的能力財富的積累。
心態影響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改變現狀,現狀決定命運!正如我國教育制度的缺失一樣,如果不想我們的下一代繼續重復我們的迷茫,我們便更應該戰勝迷茫,用自己的行動去完善一切有待完善的東西!
年紀輕輕的大學生們,只有走出迷茫期,從改變自己,適應社會做起,才能一點一點地改變社會,描繪心中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