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也許是在上帝創造了人類,心態就跟著靈魂而來。
那么,“心態”是什么?
——堅強的,隱忍的,能在最艱難處境中以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面對;
——寬恕的,包容的,能在嫉妒之火熊熊燃燒到無法控制的時候,也不會燃起陰謀與背叛的戰爭;
——細膩的,微妙的,能在平靜如水的生活中一點一滴滲透出感情來;
——靜謐的,淳樸的,能在人群熙來攘往里獨守著一份恬淡的寧靜。
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麗的巴黎似乎是一夜間成為了一片廢墟,其境狀令人傷心至極。美國記者沃爾特斯漫步街頭,心情沉重。他問當時美國駐巴黎辦事處主任哈里曼:“他們能重建家園嗎?”哈里曼便說:“你沒發現他們居住地下室的桌子上都放著一盆鮮花嗎?你想想看,一個民族,處于最危難的境地時,還那么愛著鮮花,那他們還畏懼什么呢?難道還愁重建家園的勇氣嗎?”。在那種惡劣的環境里,人們不忘用最美好的鮮花來調整自己身處戰爭恐慌中的心態。鮮花作為一種美好的心態寄居在人們心中,給人以向上的力量,給人以雄起的決心……
其實,心態本身就擁有一種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既不偏袒一方,又不疏遠另一方。
不理解的是,心態有時候僅僅因為一念之差,只能被定格為一種結果:從善或從良。
對于涵養較深、素質較高的人來說,即使是在遭遇了肢體殘缺、背井離家的逆境和重創,也會力挽狂瀾,最終擁有一顆健康的心態,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對于茫然不安、意志薄弱的人來說,即便是有一個健全的身軀、看似完整的家庭,也會因為一點點“風吹草動”的挫折,而最終落得個行尸走肉、徒有虛名的浪子下場。
不難看出,殘缺的身軀,在遭遇了“美好”的心態洗禮,加上個人的堅強拼搏,就會達到人生的彼岸,享受到健全人一樣的“晴和日麗、綠樹成蔭、冬暖夏涼、閑適愜意”的居家美好生活。
美國心理學家霍特舉過一個例子:有一天,友人弗雷德感到意氣消沉。他通常應付情緒低落的辦法是避不見人,直到這種心情消散為止。但這天他要和上司舉行重要會議,所以決定裝出一副快樂的表情。他在會議上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裝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令他驚奇的是,不久他發現自己果真不再抑郁不振了。弗雷德并不知道,他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面的一項重要新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他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在困境中有自信心,在不如意時較為快樂。
名人說過:
——只要活著,就是美好的。
——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歡暢者,則常享豐宴。
——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平靜的心情,美好的心態完全取決于自己。
哲人說過:
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偉人說過:
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人的一生是順是逆,誰也無法預料;更沒有數學函數式的定式定律。但是,心態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當你始終保持著一種“美好”的心態,就如同地下室桌上擺放著的鮮花,最終會開遍整個廢墟,我們還何愁世界沒有精彩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