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歸來,沿一條圍墻外的路走,無意間在墻根下,一株異常美麗的小草突然驚艷了我的眼睛。
它的葉子細長、舒展,又有個別蜷曲、弧彎。
它的葉子,新長出的翠碧,老一些的玫紫,另一些半是翠碧、半是玫紫;玫紫又有豐富的漸變,煞是好看。
我趴在地上,用手機拍照的放大功能去看,又依稀看到它小小的紫色花蕾。
它開在北墻根下的磚縫間,面向北方。
它身邊再無其他植物,哪怕小草或苔蘚,只有它一個。
它細弱而色澤淺淡,襯著灰色的墻和灰色的地磚,一點不惹人矚目。
這條路,及這小草所在的地方,又恰是一座橋梁下拐彎的地方。沿途的車輛、騎自行車的人、路人,都不會輕易留意到它。
但這株小草卻不知、不管這一切,那樣美麗地綻放著!在秋風中隨風搖擺。
我研究它為什么生命力如此健壯,長在水泥緊密抹住的磚縫里。
我觀察到,這草有著粗壯、強勁、有力的根。這大概是它生長的最關(guān)鍵因素。它靠這遒勁有力的根獲得了生命的滋養(yǎng)。
它雖然向著北方,但也許少許陽光就夠了。而且,北方與南方只是相對的,從它的更北方看它這里,它就可以說是南方了。
我從各個角度、各個距離,以各種姿勢拍了它好多照片,對它愛不能罷。它讓我無比喜悅。
起先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后來靈光一閃,覺得它可能是本地人稱的掃帚苗。
一株秋天成熟、開花的掃帚苗。
它給我很大啟示,卻又恍恍難以言道。
人,如何像這小草一樣堅韌地活著呢?
小草的生長需要根的滋養(yǎng)。只要有根,無論外在環(huán)境如何,它都能活下來。而人的根,人生命的滋養(yǎng)是什么呢?
人生命的根應(yīng)該有兩個,一是生物性的根,二是心理性的根。
生物性的根,大致很簡單,簡歸為食、衣、住、行。
食,人要想辦法吃飽、吃好、吃舒服。不是挑或更高的欲,而是吃舒服。這樣的標準,我想大多數(shù)人能達到。
穿衣,夏則凊,冬則溫,隨時根據(jù)季節(jié)增減衣裳,讓身體舒適。美觀、品味倒在其次。
住,有一個溫暖安全的住處,隨心把它布置成自己喜歡的模樣。舒適就好,不與他人攀比。
出行或行動,看清腳下前路,穿舒適的鞋,不走井蓋。等等。
生物性的根,簡略如此吧。
心理性的根較為難究一些,姑且嘗試著研究一下吧。
人是從父母那里來的,那么,父母可算是人最直接的根了。
所以,要與父母搞好關(guān)系,有好的情感連接。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與父母的關(guān)系有問題,疏離、怨恨、或悲傷,那就盡量努力去修補、療愈、完善。
盡了力還無法親近或融洽,那就接受隨時的現(xiàn)狀,允許不完美的存在。再慢慢努力去修復(fù)。
關(guān)于父母關(guān)系這個問題,是心理學(xué)上的一個大問題,基本上所有的流派都會涉及它,有療愈父母關(guān)系的內(nèi)容。這里不細論。
再說心理性的另一條根。
父母無法支持到一個人一生全部的生命活動。人所有的衣食住行,包括情感思想,都有賴于更多的人、更多的物。這里把它簡單地稱為“萬物”吧。
這個萬物,就是人心理的另一條根。或者說,這是一個龐大、無形、無所不在、無處不包的根系。
通過什么與這萬物之根系得以連接、并取得滋養(yǎng)呢?通過人際交往;通過感受到愛、給予、恩惠;通過感恩;通過看到萬物的美;通過看到萬物的連接。
而以上種種,可通過看、觀察,通過思索,通過內(nèi)觀,通過感受感覺到、明白到。
心理上的根,簡略如此吧。
然后,接下來,一個人,長成什么樣,活成什么樣,就隨自然了。
在此基礎(chǔ)上,在不斷從各種生理、心理之根中獲得養(yǎng)分的同時,如果能隨心地再分享、給予出去一些愛,那就更好了。這將使一己生命匯入萬物之根的大系統(tǒng)之中,此生命將更深、更多、更廣的感受到愛,生命得到更大的滋養(yǎng),永不枯竭,進而永恒。
在這互相滋養(yǎng)、永無停息的生命過程中,如果有些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多讀書,向那些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學(xué)習(xí),與他們神交神會,啟迪、共鳴、碰撞,也許生命的力量會更加勁足、美好一些。
而在生命的過程里,不管有人看或沒人看,熱鬧或寂寞,都無所謂了。只要有了根的緊密堅實連接,生命便有了滋養(yǎng)。有了滋養(yǎng),生命便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長成什么樣、成了怎樣的軌跡,那是自然的事情,老天的事情,眾多綜合因素的事情。生命是一場自我體驗與完成,不是來攀比的。依天然活出個性,才是生命的完成。
如秋日,北墻根下,這株美麗、昂揚、綻放的草。
賦詩一首以為結(jié):
秋草
肅肅秋風送秋寒,
一株碧草倚簫墻。
隨風舞出曼妙姿,
一任天地主生長。
哪怕默默無人聞,
葉自碧綠花自芳!
此生不為悅己容,
死生存亡乾坤藏。
不懼貧瘠與寂涼,
敢向朔北接大荒。
素心不理人間事,
獨向天際俏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