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無聲告白》——讀后感
? ? ?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看完之后我竟然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描述這本書,如果讓我去說這本書究竟講了些什么,我不由得詞窮語塞,現下且淺淺敲打這段文字敘述它給我帶來的感受吧。
? ? ? ? 書中主人公教授詹姆斯是一名大學的華裔教授,雖出身貧寒,但好在天賦異稟,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大學進入哈佛大學,并成為一名終身教授,娶了一位美國白人女孩,孕育了三個小孩,這樣的生活境遇,在外人看來,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其實在不少同齡人當中,都已算是個中翹楚了,縱使出身卑微,至少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在學習層面上完成個人的一個階層跨越,但是在書中卻看到了很多有關他,有關他的孩子甚至有關他的家庭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小細節,雖然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異,進入一所名聲顯赫的學校就讀,憑借著天賦過人,成功在父母任職的學校,減免了學雜費,但是在同學眼中,他就猶如異類般的存在,華裔背景,父母工作寒酸,家庭的卑微帶給他的落差感越來越大,也許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也讓他從小就異常敏感,唯有用學習去彌補,但是學習成績優異卻沒能消除他內心的脆弱敏感,也許這是他唯一可以用來保護自己的外殼和盔甲了,在與同學比較何物時,至少還有學習成績可以作庇護。
? ? ? ? 與妻子瑪麗琳的相識充滿夢幻色彩,在第一次作助教的課上,二人第一次相見,鬼使神差的課后瑪麗琳去了詹姆斯的辦公室,僅是三言兩語,瑪麗琳隔著桌子吻了詹姆斯,電石火光間的猝不及防,戀愛產生了,瑪麗琳—一名美國白人女孩,從小到大,非常優秀,有著過人身材外貌,不乏男生表白,但是內心卻一直秉持著要成為一名醫生的愿望,當然,她的學習成績也同樣優秀,母親對她期望很高,一直希望她很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許是來自單親家庭,太過缺乏安全感,母親也希望她通過學習能夠擁有自己的事業,并且最好能夠找到一名優異的男子結婚,這一切在她進入大學學習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貌似已經越來越接近要實現了。
? ? ? ? 但是一切就在那個下午那節美國牛仔歷史課上改變了,一吻過后,至此,瑪麗琳和詹姆斯迅速墜入愛河,不久,瑪麗琳就懷孕了,并不得不暫停學業,在二人的婚禮上,瑪麗琳與母親產生爭執,這也是她的母親第一次見到詹姆斯同樣也是最后一次,母親希望她瑪麗琳今后不要為家庭生活所困,可是在瑪麗琳心中,母親一直試圖改變著她,可能這個時候,她除了是環抱著對詹姆斯的愛,內心些許也是懷著對母親的無聲抵抗,就這樣,兩個年輕人表面在不在意母親的意見下毅然決然的邁入了婚姻生活。
? ? ? 至此,瑪麗琳先后生下了內斯和莉迪亞,詹姆斯也晉升為終身教授,但是故事就在莉迪亞的失蹤開始敘述,初讀,以為這僅僅只是一樁普通的家庭瑣事,莉迪亞可能是因為考試的壓力還是家庭的紛爭而負氣出走,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逐漸展開,猶如抽絲撥繭般,一切慢慢浮出水面~
? ? ? ?直到母親去世,瑪麗琳去整理母親遺物,這期間,她們從來沒有聯系過,剎那間,瑪麗琳心生悔悟,當年中斷學業選擇結婚,現下終日為家庭生活所困,不可以說她的內心沒有矛盾糾結過,此時一刻的她不止一次回想,如若當年繼續化學學業,可能今天就會是一名醫生,這個念頭每每在見到身為鄰居的杰拉醫生,尤甚。于此,她企圖奮力掙扎,獨自租了一套公寓,不留一言一語拋下丈夫和孩子,只身投入學習,但是她沒想到的是當下的自己已身懷六甲,加之對丈夫和孩子的惦念不如一刀就能切斷的決絕,思念日益肆掠,雖然她企圖強行壓抑,但是快要考試那一刻,生理反應讓她難以忍受,最后還是回到了家,這場離家宣告失敗。
? ? ? ? ? 母親的出走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卻已經在內斯和莉迪亞心中卻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她們年紀雖小,但是觀察和感知能力仍然驚人,母親回來之后,莉迪亞唯恐失去母親,“她說的一切我都愿意去做,只要她留在我的身邊”,而瑪麗琳在決定歸家那一刻,女兒的體貼貌似給她帶來了無限希望,她表面已經妥協,年少時憤懣不滿于母親對她的挾制,并不想“成為她一直希望的那一種人”,但這下的她已經潛移默化的將自己的希望強加到了自己的女兒莉迪亞身上,“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雖然一直秉持著這樣的言辭,但是她卻無時無刻的不在暗示控制著莉迪亞好好學習,學習物理化學,將來成為一名醫生,她就是在將自己的愿望強加到了莉迪亞身上,卻又貌似渾然不知,自認為莉迪亞也會喜歡。
? ? ? ? ?詹姆斯在兒子內斯的身上又貌似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在學校受到排擠,性格靦腆內向,他是不喜歡他的過去的,所以他也害怕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看到這樣的現象,他在逃避,對,所以他規避一切能夠正面與兒子深入交流的機會,在兒子受到周圍小伙伴排擠時,他大可深刻安慰并富平孩子 的心結,但是他只是粗暴的掠過去,而且在這個家庭中,大家都密切關注著莉迪亞,沒人去真切關懷他的聲音,其實內斯心中也渴望被關注,畢竟在母親出走的那段時間,為了逃避這件事情,他沉迷于對外太空的憧憬,對宇航員、太空艙一切都如數家珍,在這個時候,這是他唯一的寄托了,也說明他是個及其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其實他也渴望父親與母親的關注,雖然他表面裝作毫不在乎。
? ? ? ?莉迪亞可能絲毫不知哥哥的想法,在這個家庭中嗎,他受到的關注越多,越是壓迫,她明明離群索居,但是為了迎合父親的期待,她裝作朋友很多,她明明討厭物理化學,但是為了迎合母親的希望,她事事都說好,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此同時,這給她的造成了無比大的心里壓力,她與父母從來沒有走心的溝通,在這個家庭中,她視哥哥為唯一的依靠,即便沒有任何過多言語,但是彼時的她需要依靠,哪怕僅僅只是一個信念而已,這一切在內斯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書開始變化了,內斯盼望著終于可以離開這個家了,莉迪亞卻害怕哥哥的離去,她將會是孤立無援,她的心理防線不禁一擊,內斯也從來都沒真正了解過莉迪亞的想法,他冷眼旁觀于莉迪亞所謂表面迎合父母的那一切,但是兄妹倆其實從來都不在統一戰線。
? ? ? ?最后,她的死去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將這個家庭徹底擊垮了,母親失去女兒,傷心欲絕,但是更多的是得知女兒并不是像她所想象的那樣,她沒有了依托,一切在她精心耕耘的女兒未來的藍圖,這都只是她的一廂情愿,在這樣雙重的思維沖擊之下,她無心顧及其他,詹姆斯也被擊垮了,為了逃避這一切,他與自己的助教發生關系只為暫時麻痹自己,但是最后妻子得知這一切,他們的矛盾徹底爆發了,“你應該找一個更像你的人”,詹姆斯認為瑪麗琳一直悔不當初,他此刻的自卑、懦弱與可憐頃刻必現,在這一切,所有的矛盾到達頂點,這個家庭中,一直存在著。
? ? ? ? ?作為父母,帶著從小成長的烙印,詹姆斯出身華裔貧寒家庭,不被認可,自卑又敏感,瑪麗琳自小由單親母親撫養,一路成績優異,但是卻始終與母親存在暗自較勁的痕跡,未完成學業就成為家庭主婦讓她一直心生悔恨,于此她將愿望轉移到她的女兒身上,卻渾然不覺,女兒默默承受,最后她的死去,也試圖宣告“他們”愿景的破滅,警醒他們可以面對現實了,莉迪亞之前一直循規蹈矩,在另外一個層面,也蒙蔽了他們自己,詹姆斯原以為可以擺脫小時的陰影,自己的女兒如今朋友眾多,合群而且又受歡迎,瑪麗琳認為女兒成為醫生指日可待,哪知道最后才知道原來一直都是他們自己編織的幻覺。
? ? ? ?結局是怎樣,文中沒有可以描寫,但是也不重要了,整本書以一種倒敘的手法描繪,似懸疑小說般步步勾起人的探知欲,一步一步,在作者的引導下,事情重要浮出水面,其實我是不知道該如何準確形容和表達我此時此刻的感受的,序言“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就是奔著這句話而去,這句話我更想對莉迪亞說,她其實大可對父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一切壓抑在懷,何嘗不是壓抑了自己,也蒙蔽著父母的雙眼,不讓他們正視現實
? ? ?不,在打下這段文字的同時,突然豁然一點,其實這句話更應該像詹姆斯和瑪麗琳講,他們終其一生,相互結合,孕育了三個生命,這下,應該拋下一切自己的陰霾,正視自己的童年和成長經歷,而不是隨著日子的照常推進,潛移默化的將不愿面對的強加給小孩,每個人哪沒有缺陷,最重要的是正視它的存在,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如果強加給它的意義,就是如序言所講“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