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城留別》
? ? ? ? ? ? ? ? 唐
? ? ? ? ? ? ? 白居易
朝從紫禁歸,慕出青門去。
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整理自《云端對話 董大煥與風格純粹》,感謝戰友婁晨峰的分享。開闊視野,目前已經看了一小部分,現嘗試將其中觀點和原因總結一下。
核心問題:人往哪里去,為什么往那里去?
關于北京
京津翼一體化,環渤海城市群等違背市場規律的計劃經濟都是扯淡。
北京就是北京,它是一座孤島,因權力而繁榮,與世界互動,和周邊無關。
一、北方缺少商業精神,北方人熱衷于做官,考公務員、事業單位、進國企;經濟的發展幾乎完全依賴于政府的主導,無獨有偶,越是貧困的地區,越是熱衷于做官,權力變現的效率、力度,遠遠高于能力。環北京貧困帶由此形成。
二、北京是權力集聚之地,計劃經濟掌控力巨大,1995年財政收入占GDP16%,2013年飆到37%,這都浪費了多少財富啊!它的繁榮來自權力,假如通過遷都來解決城市問題,只會變成西安,精英會隨權力而遷,資源會隨權力而走。
霧霾的形成
一、限制人口進入導致本就缺乏商業精神的周邊省份居民更加依賴于國企;
二、強勢國企重視GDP,漠視環境保護;
三、把人趕往郊區,職住分離嚴重,過度依賴汽車,加重PM2.5濃度。
宜居與否的最直接指標是:人口規模+人口機械增長率,這是一個個人用腳民主投票的結果。標準的宜居不是真正的宜居,人們都去的地方才是,大城市就是宜居的,即使它擁堵、壓力大、空氣污染,但它集聚帶來的規模優勢是小城市不可比的。
城市的根本競爭力在于商業精神和高度集聚。
小城市
有國外的社會學家研究,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規模不到100萬,這個城市注定是一個靠人情。人際關系維持的城市,而不是靠規則形成都市文明。
風格純粹曾混跡一個小地方的論壇,觀察過他們:
1,不自由,不寬容。一切求穩,以和為貴,以集體為榮;20幾歲的年輕人說話跟他的老母親差不多;生活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一切按這個群體強者的意志走。
2,反智。因缺少自由精神,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首先是周圍人的態度。生活對他們而言,變成了漫長的表演,周圍的人對他們的評價和認可是他們對成功的全部理解。向周圍的人炫耀,也是他們在稍微成功之后的唯一慶祝方式,買了一部新車,換了新居,都必須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讓周圍人知道。
3,缺少公平正義。生活在小城市的人們,人生全靠關系,所以有沒有過硬的關系是他們在這個城市牛不牛的重要因素。所以,他們看你的言論,不是看你說的話,而是看你有沒有過硬的關系。他們不相信個人奮斗,沒有關系就等于沒有能力。所以維持關系幾乎是他們的全部人生,無休止的應酬是他們的全部生活,你必須做到在群體的眼睛里是個好人。
4,資源匱乏。人文的,物質的,社交的,他們的人生似乎全部的意義都是吃,各種吃,各種玩。以粗鄙為美,以不尊重個人的隱私為理所當然。
5,崇尚暴力。他們長期生活在缺少理性的思維狀態下,每當遇到他們不熟悉的觀點和意見的時候,首先做的不是認真思考,對方為什么這么說,而是突然就爆粗口,然后就是各種狠話。當你說出真相,他們不是面對事實,而是采取被激怒的方式,快速掩蓋真相。
我就生活在小城市,穿梭在縣城和鄉鎮之間,鎮上常駐居民3萬,縣城30萬。根據我的生活和觀察來看,以上5點基本上都是事實,尤其是人情關系這一點,令我思緒萬千。
2016年大學畢業考上村官,回到家鄉成為大家羨慕的一名體制內人員,當時我也飄飄然了,雖然依然向往著大城市,但我的內心深處卻對北上廣深說不。是的,我知道大城市好,我想去,但身無長物,去了也不過是讀過大學的農民工。以前身邊的同學很多輟學外出打工,目前,沒感覺到他們在大城市混得有起色的,他們是貢獻者,是底層,收入僅僅夠維持生活,沒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利好面。我擔心我也會這樣。
所以能想到最好的路徑就是考到大城市的體制,恕我眼界低,想了幾天真就只想到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