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只提到過三位老師,其一是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壽鏡吾老先生;其二是在日本仙臺求學時教授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其三是主持民報的章太炎老師。這三位老師在魯迅成長中擔當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給予魯迅深刻影響。
1、啟蒙老師壽鏡吾老先生:可愛
壽鏡吾老先生是魯迅的啟蒙老師,還記得《朝花夕拾》里那個承載童年快樂的“百草園”嗎?少年魯迅無疑對于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肥胖的黃蜂、彈琴的蟋蟀等百草園的動植物更加鐘愛,對于“三味書屋”簡直是懷著恐懼、不安的心情去的。
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少年魯迅也是個貪玩的孩子,對于上學本身就有著抵觸情緒,上學了之后便碰見了人生中第一位老師壽鏡吾,少不了肖像描寫: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這是魯迅第一次見到壽鏡吾老先生時的印象:方正、質樸、博學。除此之外,在平日學習生活中,老先生看似很嚴厲,是可畏的;但也非常愛孩子,不太體罰孩子。同時,在描寫與先生交往過程時,可以看出壽鏡吾先生是一個有著儒學氣質、對讀書顯示出陶醉之態(tài)的可愛幽默的老先生,也許正是因為魯迅童年有著這樣一位溫如有趣的啟蒙老師,才有著他最初對于世界、對于人生的體驗。
原文片段摘抄:
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
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
2、異國老師藤野嚴九郎:偉大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魯迅通過寫他和藤野先生見面到分別間發(fā)生的幾件事,來說明藤野先生在魯迅精神成長中的作用,表達了他對于老師的敬意。第一次見到藤野先生,魯迅在文中是這樣描寫的: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這樣一個不拘小節(jié)、容易受到學生取笑的解剖學老師或許也是學生眼中的“弱老師”,魯迅當時在日本學醫(yī),是抱著救國救民的心愿的,他之前認為,只有出國去鉆研醫(yī)學,回國后才能救助更多的傷患。可在這過程中,出現(xiàn)了“泄題門”和“幻燈事件”,使魯迅心頭為之一震,久久不能平靜。在國外,中國是弱國,中國留學生自然也受歧視,被看作低能兒。這些都使魯迅產(chǎn)生了棄醫(yī)從文的想法。
雖然魯迅回國后,一直沒有聯(lián)系藤野先生,但魯迅時刻感激著他,并將他的照片放在書房里,他是這樣評價藤野先生的: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校?b>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y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對于中國是有著好感的,之前他學過漢文,在回憶魯迅時,他說對魯迅有著一種親切感,而這種關懷和親切感使得異國他鄉(xiāng)備受歧視的魯迅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藤野先生是可敬的,在魯迅先生看來,更是偉大的,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站在中日關系角度來審視,認為藤野先生沒有受當時社會影響而有絲毫國別觀念,而是發(fā)自內心地尊重、愛護這個弱勢學生。
3、戰(zhàn)斗精神影響者章太炎先生:可悲
魯迅對于章太炎先生的講述主要是《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寫完此篇又于八天之后寫《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文章未完就病倒,遽然離世了。魯迅這一生的寫作,“是結束在對老師的追懷上的。”
章太炎無論是在人格、思想,文化還是精神等方向都深刻影響了魯迅,包括戰(zhàn)斗精神和高尚人格。章太炎與魯迅都精通醫(yī)道,自然也有了許多看問題相似之處。除了文章內容,就連語言風格,魯迅也是承襲了章太炎,有魏晉之風。章太炎敢作敢為、狂熱進取、個性鮮明的特色在魯迅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如《狂人日記》、《雪》等等,可見,魯迅之所以能有現(xiàn)今的創(chuàng)作深度和擔荷人類罪惡的情感呼喊,與恩師章太炎的影響分不開。
戰(zhàn)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業(yè)績,假使未備,我以為是應該一一輯錄,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戰(zhàn)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時此際,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罷,嗚呼!
然而,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有無限的感慨和悲涼。太炎先生整理《章氏叢書》,均“自藏其鋒芒”,不收“戰(zhàn)斗的文章”,文中也說,章太炎先生以前也以革命家現(xiàn)身,后“退居于寧靜的學者”,因此,魯迅沒有被章太炎接納。但,魯迅內心是無比痛苦的,他痛心于當初給了他這種勇氣和靈魂的具有戰(zhàn)斗精神的大師,如今和他觀點會如此不同。他對于最后一位老師的記憶最深,也最糾纏。最終,結果還是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