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時也會“心累”
? ?小心,孩子的心會疲勞
? ?香薇是某重點中學的學生,上高一、高二時,她的成績還不錯。自從進入高三后,她總是抱怨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心太“累”,各種測驗、模擬考試不斷,她開始對考試產生緊張、恐懼、抵觸心理,似乎“忍無可忍”,她的學習熱情一落千丈,不愿做作業,一提作業就發怵,一看書就犯困,不愿翻書本。她開始想方設法逃避考試,后來干脆連課也不去上了,早晨賴在床上不起,摸都不愿摸一下書本。面對父母的責備,她一會兒聲言肯定能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一會兒又說不想考了。
當父母問她為什么不想學習、討厭考試時,她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總是找一些客觀的理由:坐在最后一排,聽不見老師講課;老師留的作業是一天24小時也做不完的;周圍同學太吵了;基礎不好等。父母心里很不舒服,卻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實,香薇的情況屬于典型的對考試、學習的抵觸而產生的心理疲勞。
科學家曾試圖了解人腦能夠持續工作多長時間才會感到疲憊,研究的結果令人吃驚:人的大腦持續工作8——12個小時之后,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迅速和有效率。
既然如此,那么我們為什么會疲憊呢?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所感到的疲勞,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比如煩悶、懊惱、不受欣賞、無用的感覺、太過匆忙、焦急、憂慮等情緒。
那些情緒上處于良好狀態,沒有什么壓力感的人,很少感到疲勞。當有人問沃倫.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時,他回答:“我和你沒有什么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就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比爾.蓋茨也曾說過:“每天清晨當我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他們的話向我們揭示了一點:一個人做喜歡的事,不容易疲勞。
但是對于一般的人來說,長時間做某一件喜歡的事情,也會感到一些厭倦。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學語文,就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上面,這種做法顯然會導致厭倦疲憊。如果把幾個科目換來換去,腦子就不容易厭倦而麻木,頭腦始終能保持比較活躍的狀態。
是否受到鼓勵也是影響心理疲勞的重要原因。很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鼓勵、老師的贊賞,這樣長久下去,孩子便會在情緒上浪費大量能量,從而感到非常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