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一代詩仙,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描述李白的不羈與豪邁: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中國繪畫史上,把李白這種氣質表現的最充分的,
一是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圖》;
另一個是現代傅抱石的《李太白像》。
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圖》
可是,又要“可是”了。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說:“中國的文人畫,都是把文學的修養隱去的。
李太白的書法,非常好。”
李白正是因為詩歌寫得太好了,以至于大家遺忘了他的書法。
李白的書法有唯一的存世之作,《上陽臺帖》
木心像
《上陽臺帖》是承傳有序的李白的杰作,長期收藏與內府中。
宋末,賈似道占為已有。
后《上陽臺帖》幾經周轉,先后被元代張晏、明代項元汴所藏。
到清乾隆時,才又回到內府。
清末,和許多文物的遭遇一樣,《上陽臺帖》被溥儀攜出宮去。
在差點被賣往國外的關鍵時刻,一代名士張伯駒,以重金購回。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上陽臺帖》縱28.5厘米,橫38.1厘米
是帖已經被收藏者在其后題了許多跋語,題首有宋徽宗趙佶,清高宗弘歷的題字。
趙佶以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
乾隆以行楷題首:“青蓮逸翰”。
乾隆題簽 “青蓮逸翰”
傅抱石《李太白像》
釋文大意為: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書卷的跋語一直肯定了李白在書法上的成就。
元代張晏的題跋最可玩味:
“謫仙書傳世絕少,嘗云:歐、虞、褚、陸真書奴耳。
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
觀其飄飄然有凌云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
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他說“初唐四家”的書法,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一說是薛稷),
把書法寫僵化了。
而李白的書法自然、活絡、有仙氣。
藝連君認為:
現代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中說: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盡管《尋李白》有些矯情,但這幾句很算豪邁。
它也正好可以概括《上陽臺帖》的特色。
元代張晏的題跋評價唐四家的楷書刻板,說得有些過了。
但是,這也是唐代書法“尚法”的總體特征。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李白的《上陽臺帖》對于補充唐代書風的價值。
《上陽臺帖》用筆渾厚,有魏晉殘紙的厚重,提按對比強烈。
結體與章法錯落有致,似從王羲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