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原文:
The hurricane seeks the shortest road by?the no-road, and suddenly ends its search in the Nowhere.
馮唐版:
臺風在無路之路
走最便捷的近路
止于最荒蕪之處
鄭振鐸版:
颶風于無路之中尋求最短之路,又突然地在“無何有之國”終止它的尋求了。
我的翻譯:
颶風在無路之路尋最短的路,卻又忽然消失于無處。
看到原文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是hurricane不是typhoon或是tornado?”看到網上的細分如下:
颶風(hurricane)、臺風(typhoon)與龍卷風(tornado)三者關系
颶風和臺風其實是一回事,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只是因為發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稱。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被稱為“臺風”;發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則稱為“颶風”。颶風在一天之內就能夠釋放出驚人的能量,約等于整個美國6個月電力的需求量。
颶風與龍卷風不能混淆。后者的時間很短暫,屬于瞬間爆發,最長也不超過數小時。此外,龍卷風一般是伴隨著颶風而產生。
龍卷風最大的特征還在于它的形狀。龍卷風出現時,往往有一個或數個如同“大象鼻子”樣的漏斗狀云柱,它們從云底向下伸展,同時伴隨狂風暴雨、雷電或冰雹。龍卷風經過水面時,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稱“龍取水”。經過陸地時,常會卷倒房屋,甚至能把人吸卷到空中。一般龍卷風是從卷積云向地面延伸的極具強烈破壞性的漏斗狀旋轉風。龍卷風的快速旋轉速度可高達每小時500 英里,并可在幾秒鐘內毀滅所有在它經過時遇到的東西。
無論是颶風還是龍卷風,都有其“風眼”,也就是風力的中心。颶風雖然威力驚人,但其“風眼”卻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晴空區。千萬不要以為“風眼”很安全,其實它是破壞力最強的部分,人進入它方圓1英里內,就可能有生命危險,即使躲在混凝土建筑里面也不能幸免。
如上所述的話,馮唐翻譯的“臺風”和鄭振鐸翻譯的“颶風”就都ok。不過,馮唐的“止于最荒蕪之處”我不是很認同,因為泰戈爾原文中并沒有提到“荒蕪”;鄭振鐸的“無何有之國”也有些拗口。
關于鄭老的“無何有之國”:
其對應詞應該是nowhere,至于為什么是“無何有之國”,我猜想,可能變相引用于莊子的《逍遙游》:"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莊子的原文是“無何有之鄉”,鄭改做“無何有之國”,想來應該是差不多的,都是指那些虛幻的,抽象的,虛空的地方,傳說中的“虛無之地”?
nowhere,字典上的解釋是“無處,沒地方,任何地方都不,毫無,無人知道的地方,什么都沒有的地方”。我的感覺是,風,云,氣,火,雷等等,這些都不像人間的事物,能看到,摸不到,抓不牢;他們感覺好像憑空而起,又忽然不見,起于虛無,止于虛無。
不知為什么,想起了禪宗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比嘶钪η笞穼ど娴囊饬x,然百年之后,塵歸塵土歸土,自虛無而來,化虛無而去。佛教常用詞“空”,空這個字很是奇怪,看其書法寫出竟好像一鐘,又像是一鏡,似有若無,我們人類活著,會不會也是在鏡中在夢中?就像《盜夢空間》中的那樣,一切都是虛幻的泡影?
ps,
你不知道風從哪里來,又會到哪里去,他就像是個莫測的過客,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就像初雪的日子里,馬路兩旁的樹木被風強行剃度又覆之以雪,路上空無一人。我開著車,車里的CD播放出馮唐那不太磁性但極具個人特色的聲音:“這樣看你,用所有的眼睛和所有距離,就像風住了,風又起”······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