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0
- 閱讀書目:《閱讀經典:美國大學里的人文教育》徐 賁
- 關鍵詞:關于智識/智慧的一點思考
《閱讀經典》這本書對于智慧和智識的定義仍然是采用非常經典的和學院派的方法:即智慧和智識從不斷批判性思考和對話中產生,有點類似于蘇格拉底,在不斷和人對話和澄清中獲得智慧。
當然,在前序中,智慧和智識的定義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關懷,以及一種價值的確立。普通知識是關于事物是什么,以及為什么的事實判斷;而智慧則是關于應該怎么做,以及什么是有價值的價值和道德判斷。
這也是智慧在某種程度上被現代教育所“拒斥”的一點:因為智慧要求價值上的方向和判斷,而現代教育想要撇清的就是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并且無比強調前者,后者幾乎被歸為宗教的內容而排除。可是價值判斷和灌輸,到底如何放到教育中來做,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是所有批判性能力強大的人,都能建立智慧的價值觀。批評性能力的破壞性解構,和智慧的堅守和關懷,某種程度是有矛盾的。
我在哲學系見過太多辯論能力極強的人,批評性思維極強的人,到了最后反而變成了憤世嫉俗的人(cynical),什么都不相信,只求自保。這樣cynical的人,在我看來,反而是最危險和最糟糕的個性。他們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懷疑,只相信自己的利益,也什么都敢做。
所以我對于通過對話和辯論,就能產生智慧和智識,這一點是懷疑的。想要獲得人文關懷和智慧心,也許更多的還在于親身體驗和感性上的被感染,像佛陀親歷生老病死,然后才能有悲憫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礎上用好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誤解,或者帶彎了討論……
20170721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教育中的興趣和努力》 1-2節 杜威
關鍵詞:我們以為的興趣教學大部分只是造成了學生的分裂
杜威的文章沒有像大家說的那么難讀,反而我覺得他很能抓住要點,而且批駁到位,有自己非常獨到的分析和見解。昨兒讀《兒童與課程》的時候看到杜威有提到不應該盲從兒童的興趣,兒童的興趣只是一個信號的觀點。所以決定讀《教育中的興趣和努力》進一步看看杜威對于興趣和努力的分析,果然又是有非常多啟發的觀點和分析。
先讀完了前兩節的內容,已經對于興趣做了非常仔細的區分,尤其是第二節,講到興趣來源于投身其中的更持久的更連續的活動,簡直談的就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理論基礎了。
分享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20170722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教育中的興趣和努力》 3-4節 杜威
關鍵詞:什么是正確的努力姿勢
20170723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我的教育信條》杜威
關鍵詞:杜威的基本信條
之前一個研究杜威的專家推薦我從《兒童與課程》開始讀杜威,《兒童與課程》確實也是一個不錯的導入性文本。今天閱讀的《我的教育信條》同樣也是非常理解,適合作為入門文本的作品。
這篇13頁的文本,基本概括了杜威在方方面面的立場,如:
- 什么是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學的集合體,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結合;
- 什么是學校:一個社會組織,一個生活組織;
- 什么是教材:為兒童的發展和需求服務,而不是外在的強加的課程體系
- 方法的性質
- 學校與社會進步
《信條》中基本只是杜威闡釋自己的觀點,論證不多。所以可以先作為了解杜威全貌的一個篇目,然后再找到杜威具體討論興趣、學校的篇目,看他的解釋和論證。
20170724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
關鍵詞:不完美
今早放一放杜威,讀點比較輕松的。這段時間在讀杜威的同時,其實都在讀另一本書卡倫·霍尼《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現在大約讀完三分之二了。后來聽到Jovi有推薦《幸福課》這本書,今早比照著一起讀了讀。
心理學也是這個暑期要讀的一個重點之一。本來是要仔細讀讀榮格的作品的,碰到這本評價頗高的卡倫·霍尼的作品,就順勢先讀起來了。《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一言以蔽之,后工業時代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患有類似的“時代病”:焦慮,壓抑,缺愛,病態競爭……根本上說,我們和神經癥(也就是所謂的“神經病”)人格并沒有質的區別,只是量多量少的區別:神經癥們不分場合,而我們好歹能夠某種程度上看一下場合和情況而判斷。
精神分析或者說心理動力學的這群家伙寫的書其實都蠻令人絕望的,對人心底的東西洞察力很強,或者說本身的邏輯非常霸道,比如:
- 原生家庭理論:家庭決定了你的心理結構,比如缺愛。
- 補償理論:缺什么,就往外界求什么。缺愛,求愛。
- 投射理論:世界染上了你心理的色彩。缺愛,就感覺全世界都沒有愛,永不滿足。
- 潛意識理論: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即使你否認,不代表你沒有這樣的想法,你只是沒有意識到。
- 防御機制:不讓缺愛的焦慮放出來,你就用不同機制轉移注意力,比如追逐名利,比如讀書,等等。
- 全部綜合起來:缺愛,求愛,全世界都沒有愛,更加缺愛,更加沒有愛,死循環……你還不知道自己陷入了這樣的死循環。你只是在瞎忙,不讓心理野獸放出來。(攤手
就是這樣霸道……關鍵人的內心和意識還立于實證科學之外,你無法證明這是錯誤的,偏偏它又是我們是是而非能夠感覺到一些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馬男波杰克》吧,一邊讀卡倫霍尼,一遍刷馬男,內心真是夠絕望。
知乎大v陳海賢的作品《幸福課》并沒有能比卡倫霍尼更加深刻,這也是遺憾的地方,對于這些心病的治愈方法無非是:關注當下,放棄對未來的幻想,關注過程等等。
相比于心理分析的深度,從弗洛伊德以來對于人心底層的洞悉,層層的黑暗扒出來。這些治愈方案和方法,實在是太過于稚嫩和淺薄了,當然大概也因為其實大多數人面對的心理問題也沒有那么深。
我有這樣的想法,心理問題本質上大約都是世界觀的問題,也是哲學和更深處的宗教的問題。一個人對于自小接受的世界和觀念執念太深了,自己在心理打架了,認知失調了。一個人相信金錢至上,追逐金錢累趴下了,你告訴他慢一些關注內心和過程,是沒有用的。你必須重新構建他的世界觀,先告訴他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比如說,上帝有言,錢多沒有用,會下地獄,“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攤手
又比如說心理分析的一系列深刻觀察,和佛學的基礎理論相比,又顯得深度不足。佛學的幾個概念,比如說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就已經概括并且超于心理動力學的諸多分析,并且構建了非常宏大的世界觀。
所以我這個過去研究宗教的二道販子的觀點是,看心底黑暗和混沌,讀心理分析;治愈黑暗,得讀宗教。
哦對了,心理分析一定會說,宗教的外衣就是我構建的防御機制。
7.28 打卡
關鍵詞:researcher mindset
小密圈關閉這幾天,繼續有在讀杜威的書,《學校與社會》那個長論文,等到讀得差不多的時候再來摘要和分享吧。
前兒逛amazon的時候,翻到一本好玩的書《How to Find Out Anything From Extreme Google Searches to Scouring Government Documents, a Guide to Uncovering Anything About Everyone and Everything》,大致翻了前面幾章,可以來說說它。
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平時歷史備課的過程中,都需要搜索大量的資料,所以搜索能力,或者歷史學科上說的source mining的技能,重要性怎么說都不為過。當然,搜索能力還不夠,還需要有分析能力,這是后話。
這本書基本就是一本干貨的書了,講了如何使用谷歌,如何使用圖書館,如何找人找專家幫忙等等(目錄見最后)。由于中文資源和檢索和英文的資源,尤其和美國的國情有所不能,我感覺后面具體的操作會有折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也就是how to think like a researcher。對其余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我要這本書,電子版。
雖然自己當大學生也“研究”東西多年,可是還是獲益不少,總結為下面簡單的兩點:
- 在下手搜索之前,必須要有明確的問題以供搜索,這個問題起碼是能夠被回答的和搜索到的。比如:碧桂園老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比起業界水平來說是否過高。這不是一個好的搜索問題。總體來說,問題分為兩種,open-end question和factual question. open-end question不是不可以提,而是它必須被拆分為若干個factual question來回答。在回答factual問題的時候,也必須做最小的拆分。
- 有了明確的最小拆分的問題以后,需要明確自己到底詳略程度怎么樣的答案。每個問題的回答都可以有很多,要明確自己找到多詳細的答案就可以結束了。
這樣的思維,我覺得可以放到我們讀書的指導來,讀一本書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到底在好奇什么樣的大問題,這本書能夠給到哪方面的回答?以及我們需要什么程度的答案。
書真的不必全讀,尤其是現在各種注水的情況下,找到了心中想要的答案就可以放下了。前提是,你有問題的意識嗎?你有對大問題進行拆分嗎?
20170729 #安迪打卡
關鍵詞:杜威闡釋教書和教師角色的作品都有哪些?
之前購買的杜威的作品集已經讀了一半,對于杜威的生平和作品越發感興趣了,所以今天讀完一個篇章以后開始在網上收集他的信息以及作品的情況。
當然杜威是上個世紀上半葉繞不過去的學問集大成者,從民主到哲學,到教學實驗和方法,再到國際時事評論以及郵局標志設計,基本沒有他不涉及的文科領域。不過,我主要關注的還是他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在闡釋教育方面,杜威的作品大致如下(非常基礎的條目,往后隨著閱讀的加深應該會拓展更多):
- My Pedagogic Creed
- To Those who Aspire to the Profession of Teaching
- Professional Spirit among Teachers
-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 Interest and Effort in education
- The Relation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Education
- The School and Society
以上都是杜威的論文或演講,由短到長進行了大致的排序。如果需要了解(個人覺得非常有必要補這一課!)杜威在教學和老師角色上的基本觀點的話,可以按照上面的條目來讀。
杜威的文章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找,谷歌文章名字+filetype:pdf 基本能夠出來。
先分享這些已知的材料給大家,估計暑期讀完了這些作品以及自己反思整理好后,可以寫文章再分享給大家:)
20170730 #安迪打卡
關鍵詞:城市的過去和未來
暑期待在家里已經兩個星期了,我原是非常不能忍受甚至厭惡自己的家鄉城市的人,只是好歹在離開廣東之前得多陪陪父母,所以無奈也好,安心休息也好,總算在韶關這個小城度過了兩個星期。
該成熟點了,不要像個小孩一樣不講理,我對自己說,或許得心平氣和地和自己的家鄉城市講講和了。怎么辦呢?也許得放棄掉自己對于這座城市的陳見,重新來認識一下它了,比如說:
- 它(韶關)的過去是怎么樣的?有哪些舊的遺址和相片?
- 它最新的變化又在哪里?
- 它有沒有藏著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特點?
因為沒有比較,大概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生長的地方實在是平淡無奇吧。所以真要有心解答上面這些問題,就得仔細地開始讀讀城市的理論形態,城市的過去,城市規劃的理論等等,作為對比也好,作為context也好,來了解自己所在這座城市的同與不同。
城市史和城市規劃至于我完全是全新的領域,所以我檢索和瀏覽了一些書(這中間還蠻花時間的),發現了這樣一些規律(自以為的規律):
- 不帶注釋圖的城市歷史和城市規劃理論的書簡直都是耍流氓……
- 宏觀的城市史的撰寫是個蠻尷尬的話題,近似于世界史和文明史,中間有差別,但是往往很難定義和準確描述這個差別,很多作家其實寫的是文明史縮略版,而不是具體的城市的歷史;
最后篩選過一批書之后,似乎還找到了一本不錯的書,有待未來進一步閱讀和探析:《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未來會逐漸關注和收縮這個話題。
最后貼個圖,韶關既算是江城,也算是山城——我居然到前幾天才發現它的地理具體分布情況(感謝Google Earth!)。
【20170801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外國教育史》張斌賢主編
關鍵詞:美育、體育和智育之間的爭奪
在讀杜威的時候,感覺需要更多的了解他的思想提出的context。孤立地讀杜威的思想實在是不足夠的,想要進一步了解他所在的時代尤其是教育的情況,以及和他相類似的教育創新思想有哪些。干脆就找一本評價還不錯的《外國教育史》直接把從文明起源到現代的教育史都過一遍吧。
今天閱讀的部分是起源至古希臘羅馬帝國的教育史。人類社會最開始的教育大抵分為兩部分:培養執政者的相對世俗的教育,注重法律和軍事訓練,還有一定的文字訓練,以及技能的實操;培養宗教祭司等的宗教教育,注重文法訓練,還有其他若干非理性的諸如音樂和舞蹈等方面的訓練。兩者都共同注重的是文字和文辭的訓練,不同的是世俗教育注重更多實用的能力,而宗教教育則有很多非理性和藝術的表達(雖然對于祭司來說是實用的)。
無論怎么說,在古希臘全盛時期之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不注重人的。教育類似于survival的工作,需要找到人把文明傳遞下去,維持既有的秩序和狀態,和人自己的需求沒有太大關系。這是教育一直都有的一個非常實際和實用層面的根源,也是主導教育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一直都存在。
古希臘全盛時期幾乎是發現了“人”這個東西,所以開始更多地考慮人的自身發展,雖然這一發展還是多少放在“培養城邦合格公民”的context之下,但無論怎么說,它起碼開始考慮需要開發出人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怎么樣和什么時候來開發的問題。
人是萬物之靈,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能力來表達自己,是教育的設置決定了人具體專攻哪個方面的能力和表達。在古希臘時期,教育的設置體現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開發非理性方面的能力,以及開發理性方面的能力。非理性的能力,主要是體育和體能的訓練,培養強壯的體魄,以及音樂方面的訓練;理性方面的能力,則主要是文辭、演說等以文字表達為主導的訓練,包括一系列的科目(哲學,幾何,天文等)。
在最開始的時候,非理性能力的訓練反而是占優的,音樂學校和體育學校都是必須的教育。后期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推動下,理性的教育開始崛起和繁盛。一直到羅馬帝國時代,則非理性能力的教育已經基本沒有了,而理性能力的教育陷入形式主義和玩弄辭藻的問題中。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開始區分教育的不同階段:學前教育,以做游戲和講故事為主,輔助以音樂和舞蹈;年滿七歲則進入初等教育,學習初步的讀寫,以學習音樂和體育為主,以達到身心和諧為目的;18歲進入兩年的軍事學校,學習軍事技能和初步的科學知識;20歲的時候一部分人進入“哲學家的培養階段”,學習“四藝”,即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理論;30歲后極少數優秀的人開始學習哲學。柏拉圖的教育階段理論,已經開始考慮從非理性能力的培養逐步過渡的理性能力的培養問題了。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論有很多相類似的地方,根據他的靈魂學說,人應遵循著軀體、非理性靈魂和理性靈魂的從低到高的順序來安排教育。首先是體格教育,培養健全的體格;其次是道德教育,通過體育和音樂繪畫教育,讓人形成完善的道德觀念,促進身心和諧;第三階段,才是智育和美育,也就是和柏拉圖相類似的“四藝”教育。
古希臘的教育在我看來,是模式較為全面的教育,也是教育全面倒向理性能力的開始。從希臘化時期開始,理性能力的培養開始大大強調,尤其是理性能力開始和政治前途掛鉤,這一理性的能力開始被簡化為對于雄辯術的強調,所以羅馬的教育基本變成了對辯論這一綜合能力的培養。
塞內卡認為雄辯術的培養是全面的教育,它包括這幾方面的訓練:道德品質的養成;廣博的知識和文化素養;修辭學的專門訓練和特殊的演講能力;優美的舉止和文雅的風度。
從這個方向看,現代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即可以看做是古代這一趨勢的延伸:不斷加強的對于理性能力的關注,對于理性表達的關注,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幾乎成了唯一重視的能力,學校也變成了學習系統化知識的地方;而另一條的路徑,非理性能力的培養,體育和音樂,逐漸走向邊緣和沒落,成為學校的一個補充而已。
【20170802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外國教育史》張斌賢主編
關鍵詞:近代以來至19世紀的教育發展和焦點
昨天的教育史閱讀提出了一個論點:決定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社會需要和實用性。教育某種意義上也是保持信息不對稱,階級差異的一個手段。真正在教育中討論“人的發展”的問題,在教育史里實際上是非常少的。
希臘羅馬時期主要解決了一個問題,即理性和非理性能力和科目(這兩個詞不是很好的概括的詞)的選擇問題。毫無疑問,勝出的是強調理性的科目,非理性的科目。在中世紀的發展中,這些強調理性的科目,比如邏輯學、倫理學和數學等,遭遇了新的對手——宗教科目,而且被打擊下去了。
自宗教改革以來,教育史的焦點無疑又變成了這些理性和科學的科目和教會的宗教教育之間的爭奪。16-18世紀的焦點,即是這些世俗和強調理性而不是信仰的科目,一點一點又長出來的過程。與此同時,商業革命出現的中產階層開始組織私立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在學校設置上繼續和宗教學校和教育爭奪。
19世紀代表著世俗教育的全面勝利了,國家教育在19世紀后半葉全面鋪開,以義務性、免費性、世俗性為特征取代了傳統的宗教學校和教育。而我們所關注的知識和教育,則又成為了過去希臘強調的培養理性和科學精神的科目。
在“人的發展”以及“如何教”的教育思想發展上,在19世紀之前有兩位教育大家值得提一提:
夸美紐斯(Comenius):教育要適應人的自然本性和發展規律,提出了四個教學原則(出自他的《大教學論》):直觀性,循序漸進,鞏固性,系統性;
盧梭:教育需要遵循兒童的天性,去除機械訓練。需要創造條件,讓兒童有興趣和自覺積極學習。教師的角色不是積極灌輸的,而是消極的;
19世紀迎來了“教育心理學化運動”,教育遵循自然即是遵循人的心理規律,在心理學成為一門學科的刺激下,有這幾位教育家:
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教學過程需要從最簡單的、為兒童所熟悉和接受的要素出發,從具體到抽象。提出一系列作為教學起點的要素,“要素教學法”。
赫爾巴特(Herbart):強調興趣和專注對于心理活動的刺激以及“新知識”和“舊觀念”的統合,設置多種課程開發兒童的廣泛興趣,以及四個步驟的教學階段論——clearness, association, system, method。
福祿貝爾(Fr?bel):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不是沒有個性差異的復制品;人的心理在每一個階段都有顯著的屬于自己的特征;兒童心理發展具有“自動性”,也就是有四種不同的本能,它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
【20170803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外國教育史》張斌賢主編
關鍵詞:20世紀上半葉的教育思潮和改革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教育討論和改革奠定了現代教育的若干理念,它主要是有幾場不同的教育運動構成的。
在改革和自由的一邊是:
- 新教育運動(New Education Movement)
-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
在傳統的一邊是:
- 永恒主義(Perennialism)教育思潮:強調繼承古典的博雅教育,讀傳統名著,培養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
- 要素主義(Essentialism)思潮:認為進步主義和杜威主義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帶來教育質量的嚴重滑坡。教育的核心是傳授給學生人類基本知識的要素,學校的基本職能是保存和傳遞人類文化的基本要素,反對迎合兒童的即時興趣和需要,要求學校以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為重心;
- 新托馬斯主義(Neo-Thomism):教育回到以宗教為中心,進行道德的再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恢復。
這里主要講講新教育運動。它和進步主義教育運動都發源于19世紀后期,在20世紀上半葉大放光芒,但在中葉詭譎的國際形勢下逐漸走向沒落。思想運動的影響,還是非常取決于環境和條件的。
新教育運動發源于歐洲。以下是對內容的一些整理:
一點評論是:其實我們現在站在21世紀下看自己的課堂,看學生的表現,還有看自己的困惑:到底應該給學生多大的自由,到底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學生興趣是什么,以及到到底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早在100年前就應該被廣泛地認識和探討過了,而且并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
理論是否能夠得到貫徹,不僅取決于理論本身,也取決于特定的環境以及社會方方面面的準備和支持。冷戰階段的世界,并不接受教育的改革和變化。就好像改革開放這幾十年要實現全面小康的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不能意識到教育制度的問題,而現在是否迎來一個良好環境的春天?
【20170804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外國教育史》張斌賢主編
關鍵詞:20世紀下半葉的教育思潮和改革
繼續昨天的打卡和20世紀教育史的總結。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有幾個不同的人物和名詞先記錄下來,留待未來進一步探索:
Marietta Johnson School of Organic Education
Gary Plan
Dalton Plan
Winnetka Plan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and Project Method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上半葉一直聲勢浩大,直到冷戰50年代末期蘇聯實現科技突破率先送衛星上天,美國出臺《國防教育法》,Essentialism才占據上風,美國教育轉向保守:以基礎知識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社會功利為中心。
與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同時興起的還有對于兒童研究的興趣和運動,包括兒童學,兒童心理學和智力測試三個方面。
另一個則是綜合中學運動:在19世紀末期政府開始大規模推廣初等教育方面的強制入學,20世紀則開始推進中等教育的義務化。同時還有中學教育的內容:是注重于古典教育,還是現代學科和語言,或者說職業教育。一戰后綜合中學運動開始興趣,二戰后各國開始把義務教育鋪到中等教育,并且大抵都確定了K12教育的三個階段,所以可以確鑿的說,我們目前的教育學制的設計,是二戰以后逐漸形成的。
在歷史上看,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傳統的教育理念兩者早有沖突。進步主義教育在二戰前席卷歐美,又在冷戰的階段輸給了要素主義的教育理念,卷入保守。冷戰后期直到現在歐美的教育一直都處在危機感很深重的狀態,動不動就強調“國家處在危難中”,要求進行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則是朝著保守的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的方向。近來“中式教育”開始在BBC等媒體引起關注,大概也是因為在測試數據的比較中歐美顯得落后了。
自由主義的教育理念,放在目前的國際背景下,也是顯得矛盾重重了。二戰以來政府力量前所未有的強大,民族主義的熱潮從未退去,教育就一直處在政府的干預下,被要求為國家和社會的功利而服務,一有競爭落后的跡象,國家就恨不得找捷徑把知識灌進每個孩子的腦袋中。自由主義要求的教育去功利化和目的性,理想從來都是好的,只是教育周期的漫長以及評估的困難,讓人望而卻步。
總之,自由主義和進步主義的教育想要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下生長和生存,就會不得不一直面對評估和功利的問題,就好像High Tech High之所以被大規模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是在于它的學生在標準學術水平測試方面確實強于傳統學校。教育創新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它必須首先能創造不低于傳統教育的學術成績,這一點確實負擔比較重。
【20170805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悉達多
今天重讀了黑塞的《悉達多》,過去第一遍讀的時候就非常震動,第二遍閱讀仍然如此。故事的最后有幾個深奧的結論,如果能夠勉強稱之為結論的話:1)對于目標和理想的執著追逐會讓我們迷失;2)對時間的焦慮是痛苦的來源,則時間本身則是非實性的;
在這個階段我的解讀是:
- 設定目標和理想境界,然后去向外執著追求,這件事情本身造成了一個預設:理想高于現實,理想和現實之間有一個距離需要彌補,現實生活是不被欣賞的,我們的努力就是要尋找和到達理想。可是理想的狀態又是什么呢?目標又是什么?我們也不過是聽了某個哲人智士的描述,所以動了心要去追尋,即使我們找到了它,我又怎么知道那就是它呢?目標的追尋讓我們反而失去了觀察力,讓我們放棄了或者說貶低了現實的生活。
- 現實生活是圓融的,是無所不有的,它是一個整體,無所謂好與不好。只是在我們的理想和追求的有色眼鏡下,它被對比下去了,我們升起了分別心。為道日減的事情,第一樁也許還真的需要去掉“道”本身,去掉對于道和生活之間的分別心。如果對“道”的追逐只是為了讓我們感覺高人一等,為了讓我背棄現實生活,那么它就是扭曲的。
- 時間感,或者說時間產生的焦慮,源自于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我們要用某段時間,從現在的狀態去到未來某種理想的狀態。我們急不可耐地要擺脫現實,要達成某種目標,所以才會在乎時間。如果修道真的是去掉了這個“道”本身和目標本身,則無所謂時間可言,只有現在的生活。也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可言,它們都是現在、都連成一體。
說起來實在是很玄乎很玄乎的東西,而且就算道理闡明了,如何真正用它來生活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最后摘兩段文字:
“在深沉的禪定中,有可能忘掉時間,把一切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生活都視作為同時,于是一切都善,一切都完美,一切都附屬梵天。因此,我覺得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聰明即愚鈍,一切肯定皆是如此。一切都只需要我的肯定,我的同意,我的欣然接受,因此對我來說,都只會促進我,絕不會傷害我,我以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體會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財富,需要虛榮,需要最可恥的絕望,以學會放棄抗爭,以學會愛這個世界,不再拿它和某個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較,與一種我憑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較,而是聽其自然,而是愛它,樂意從屬于它。”
“愛,我覺得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看透這個世界,解釋它,蔑視它,這可能是思想者的事。可是我所關心的,只是能夠愛這個世界,不蔑視這個世界,不憎惡這個世界,不憎惡這個世界和我自己,能夠懷著喜愛和欣賞以及敬畏之心,來觀察這個世界,觀察我和萬物。”
20170806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被討厭的勇氣》
關鍵詞:從“原因論”到“目的論”,“不幸是自己的選擇”
日本翻譯過來的書一般都比較話癆和溫情,想讀干貨的話可以跳過很多。可是這一本還真必須得慢慢讀,有很多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本書是對話體的。過去的哲學學習讓我一直對對話體的作品非常喜歡,尤其是這種對于哲學和心理的討論,比起案例分析,要容易接受多了。我喜歡的作品,比如《哲學家與僧侶》還有《愛在黃昏落日時》等三部曲都是對話體的,一點一點的對話推進,很容易讓人接受和融入進去。
第二個原因,它直接回應了我近期心理學閱讀的很多副作用觀點,其中之一,就是之前打卡也有提到的心理分析的“怪圈”——類似于我們都不同程度患有“神經癥”等等。在這個人人都拿著“原生家庭理論”來給自己找性格缺陷借口的時候,這本書恰恰有如截斷眾流的立論——追溯原因把自己綁在過去的所謂不幸中,是沒有任何意義。而且,作者借阿德勒心理學指出,“不幸”并不存在,它只是自己的“選擇”,通過這樣的選擇,我們暗自為自己辯護,取得某種安全感而已。
目的論和原因論及其后果是這樣的:
- 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基礎的“原因論”這樣解釋:我之所以是不敢寫作和發表自己的作品,是因為過去遭遇過家人的打壓和嘲笑,所以一直都沒有足夠的自信。
結果是,想要改變,就要改變過去,過去不可改變,所以現在不可改變,一條死路。
- 以阿德勒理論為基礎的“目的論”這樣解釋:我之所以不敢寫作和發表自己的作品,是因為我有著隱含的自我目的,也就是——我想通過不去寫作和發表的方式來保留“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為了自己“有才能”的安全感,所以故意五年十年不去寫作和發表。
結果是:過去并不重要,過去或者說“對于過去的解釋”只是作為我辯護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已。想要改變,就要正視自己的目的,看清楚自己對過去的“解釋模式”,從而截斷眾流,有勇氣做出改變。
絕了:)
第三個原因,里面的妙句還真不少,很有日式干貨作品讓人易于接受的風味。完全沒有閱讀心理學流行作品的拖沓案例敘事,或者枯燥理論。打卡附圖即是其中的一些片段截取,很有意思。
現在還沉浸在這本書打開的一個新的世界觀大門,等讀完再好好整理下理論上的東西。過去了解和讀的阿德勒心理學作品都是啥……
20170807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被討厭的勇氣》第二、三章
關鍵詞:一切煩惱根源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繼續閱讀這本書和里面介紹的阿德勒心理學,繼續談談昨天印象比較深刻的“原因論”和“目的論”的辯論:
原因論或者說歸因,大概是最為通常的現象了,我每當遇到行為和自我認知相違背的事情,都會去“解釋”:為什么我會這樣想,卻會不得不那樣去行動。或者說,為什么因為某個原因我不喜歡每個人和某個事物。
昨天提到《被討論》的這本書的一個特點,就是“截斷眾流”。也就是說,在作者或者阿德勒看來,先后發生的事情之間,并沒有確鑿和直接的關聯性。原因之所以被提出,不是它們本身就是這樣,而是它們被提出,就是為了服務于特定的辯護目的。原因并不實在,它只是為了某種隱含的目的而存在而已。某個事件是否能夠和我們現在關注的這件事情建立聯系,更取決于我們看待過去事情的“眼鏡”,以及背后要服務的目的。掏出這個隱藏的目的,直指人心。
我不想工作--因為我有社交恐懼癥,因為我一看到人多的地方就會頭痛 >>>> 原因只是借口,服務于我的自卑心理,通過歸因于外部的原因,我力圖證明自己其實是有能力的,只是某些原因讓我沒能發揮出潛力。
我不喜歡A -- 因為A的行為很怪異 >>>> 原因只是借口,服務于我不想要和A交往的目的,為之辯護。
自我歸因真是一個特別好玩的東西了,人總是在心里面不斷和自己對話,讓自己這樣行動或者不那樣行動,服務于自己某種不愿意承認的目的。而阿德勒這樣“截斷”歸因這件事情,還真是有意思。
另一個“截斷”的概念,則是作者堅決地認為“一切煩惱的根源,都來自于人際關系”,在解釋模式中,一切都可以還原到人際網絡中。
其中一個關鍵詞,就是競爭。競爭使得人際之間的關系陷入全世界都是敵人的怪圈中,以及隨之而來的權力斗爭。
背后的人沒有捋清楚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古怪的翻譯)。人際關系的煩惱,源自于我們的課題串道了:要么是我主動去迎合他人,不走自己的課題,過分關注他人的期待和認同;要么是我對他人的課題橫加干涉,或者他人想要控制我的課題。大家都沒有搞清楚的是,其實我們之間并沒有那么多的關系,mind your own business。我只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事情是否正確是否值得,和任何他人沒有關系,這只是我的課題。
我做事情的動力來自于什么呢?作者認為是來自于自卑感(終于感覺這是阿德勒了……)。自卑感是一種天然的狀態,人在自己的目標面前都會感到無力,關鍵不是深挖自卑去給自己找借口,而是“有勇氣”去克服自己做得更好——這就是自己的課題,和他人和競爭和對比無關。
20170809 安迪打卡
關鍵詞:人和書的聯系
今天來到蘇州了,辦理入住和搬家事宜,一天都是搬搬搬和買買買,大晚上穿著個大褲衩逛超市買水桶買衣架,居然感覺自己回到了大學時代,簡直是在預備入學和軍訓了。
除了早上在等車的時候繼續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外,一天都沒怎么翻書了。
今天打卡想來談談的,是書和人的奇特的關系。這個關系奇特的地方是什么呢?比如說:
在我開始學習宗教的時候,打開的是《約伯記》,它向我展現了宗教非常耐人尋味的復雜一面;
在我大學開始檢討自己過去中學那種“英雄夢”的時候,打開的是昆德拉的《玩笑》,它告訴我要跳出歷史的覆蓋過自己的人生;
在我在芬蘭求學的時候,抱著神學學位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打開的說毛姆的《人生的枷鎖》,它同樣講述了一個迷茫的青年求學故事;
更近期的,在暑假即將結束的幾天,我對過去的幾個星期非常喪氣和失望的時候,打開的是黑塞的《悉達多》,它再次強調了時間和理想的執著是夢幻泡影;
而現在,假期終于結束,我總是不自覺地夢到新學校新學期的種種,有著潛意識里的焦慮和不確定的時候,打開的是《被討厭的勇氣》,它告訴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走下去;
很奇怪的,每當自己有困惑、站在路口的時候,身邊總是有一本書在靜靜地守著,它總能以某種方式回應自己的疑慮或者至少陪伴自己的灰心喪氣。
是自己心有疑慮,所以總是在閱讀的書里面尋求答案,無論那是什么書;還是自己心有疑慮,就會選擇某一類的書來給自己指引;或者真的是人和書就有某種狀態的聯系?
就比如說,今天一下高鐵到達上海,就被一個意大利人塞了一本《博伽梵歌》和一本瑜伽修行的書。當然,插曲是,送歸送,我得付88元買下來。無論這是不是一個騙局,我都覺得非常奇特。瑜伽修行以及印度的智慧,確實是兩個月前由一個朋友提起過,為此我還專門讀了一本瑜伽術士的自傳,以及和朋友討論過里面的內容。那場討論并沒有什么結果,因為我一直都沒有找到法門來理解它。今天這件事情似乎又浮起來了,本來我以為瑜伽術已經從我的閱讀中消失了,一個朋友或者一個騙子,卻找上門來,拍拍我,“嘿我看見你覺得你是一個open-minded的人,想把這本書給你,世界上的人都太匆忙了,你看上去還好,希望它對你有幫助”。
所以我覺得人和書,或者人和過去千百世的人(它們是書的作者),還是冥冥中也許有一些聯系:這個聯系,不是說人一定會在某年某月遇到某本書;而是某本書知道,在人生漫漫海洋里航行的你,會由一本書跳到另一本書,也許再跳到千萬本不相干的書,但最終你會找到這本書的,最終你還是會和過去的某個作者、某種經歷建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投契的聯系。
20170809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被討厭的勇氣》
關鍵詞:靈魂畫師歸來:)
阿德勒倡導的是一種行動性的和實踐性的心理學和哲學。現在讀完了這本書,總是有些恐懼自己讀完了就忘了,那些讀的時候豁然開朗的感受隨著時間會忘記。
阿德勒哲學所理解的人生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附圖一):一言以蔽之,即是分清楚自己和他人各自的事情和軌道,專注于自己,不被過去和未來所禁錮,同樣努力reach out去幫助和鼓勵他人(基于課題分離),擁抱更大的共同體;
另一個(附圖二)內容則是對于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討論,這部分應該夾了一點書本作者自己的私貨:過去和未來,以及對于他們的想象,其實都是我們捏造的借口,服務于自己不想行動的目的。這樣的目的反過來又折磨我們自己,讓現實寸步難行。要行動要改變,就是要分辨清楚過去和未來的“非實性”,截斷眾流來行動,在每個剎那都專心致志而不是受到過去和未來的禁錮。聽起來是非常佛學的道理啊。
書是讀完了,可是道理還是得消化很久,未來要讀阿德勒思想的原本,挖一個大坑。
“送給你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20170810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深度工作》
關鍵詞:對于意志力的管理
今天開始閱讀的新的一本書是《深度工作》。暑假里計劃是要閱讀一兩本提升工作和專注效率的書籍,這是其中之一。
“深度工作”的概念是和“浮淺工作”概念相對的,指的是長時間的專注的工作,這個專注時間單次至少超過1.5個小時,而將潛能發揮到最高的專注時間通常是連續很多天數的專注,并沒有上限的。越是需要創造力的工作,越是個人化的工作,比如說寫作,就需要越長時間的專注。
專注力的本質,我認為,是對于意志力的管理。我們一天的意志力總是有限的,而人的本能又是逃避困難和追求快樂的,所以要提升專注力,本身上是要做兩個事情:1. 提升意志力;2. 減少意志力損耗。
提升意志力,本質上又是提升自己在專注這件事情上的閾值或者信心。我們人做一件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總是會產生非常多的懷疑,即使這件事情自己本來就能毫無疑問地勝任,做事情過程中損耗我們的更多的來自于自己內心懷疑的損耗。提升意志力,就是降低自我懷疑的損耗——要么這個事情我反復做過很多遍了,所以完全沒有懷疑了;要么我對于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認識,關閉了懷疑的聲音,兩者都是對于內心的非常重要的訓練。
這也是為什么訓練的時候非常講究設定遠超自己預期的目標,一旦人能夠大規模地突破自己的預期,做成一件事,就能一下提升很多的意志力,關閉很多的自我懷疑聲音。
減少意志力損耗,在于減少臨時決定,減少做決定所花費的意志力損耗。我們每天的決定和猶豫,實際上都在大量損耗不必要的意志力和時間,因為人的另外一個本能,即是推遲做決定和拖延。為了不做馬上決定,我們往往以“收集更多信息”和“休息”的名義,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意志力,到最后一刻再做決定。如何減少臨時決定,關鍵就是兩點:計劃+習慣。形成自己的workflow,讓每天的時間劃分為計劃和執行兩部分,執行的時間不想計劃的事情,計劃的時候專注計劃。
自己發揮得比較多,回到這本書來,今天的閱讀理解里,它談到的第一個準則,即是“工作要深入”,包括:
- 選定自己的專注哲學和模式:全部屏蔽掉干擾,還是分時段,還是見縫插針?
- 習慣化
- 要有大手筆:脫離熟悉的環境,花大價錢讓自己投入
- 不要獨自工作:不是說專注和人際混在一起,而是兩者分離,但需要有和他人的交集和溝通
- 像經商一樣執行:專注少量目標;抓住領性指標;計分板;定期問責
- 圖安逸:如果是早睡早起模式的話,那么每天晚上的時間即是意志力最低的時間。需要隔斷晚上時間和工作的聯系,有必要的話做一個“完工儀式”
還有三個原則,明天分享。
20170811 安迪打卡
閱讀書目:《深度工作》
關鍵詞:深度工作的其他三個原則
昨天讀書打卡的第一個原則,“工作要深入”,大抵是說需要勻出一段深入工作的時間給自己,如何設計的事情。今天閱讀的余下的三個原則是:“提高上限”;“遠離社交媒體”;“摒棄浮淺”。從標題看來似乎又是假大空的樣子,但是干貨還是很多。
筆記如截圖。
關鍵還是:
- 需要用極大的自制力控制好自己的時間,包括深度時間,浮淺時間以及網絡時間
- 需要明確好自己的目標和步驟,然后才好規劃時間
- 需要和自己的思維硬磕,設置倒計時的方式,設置專注冥想的方法,來讓自己努力提高專注和思維的肌肉
- 互聯網只是工具,使用的時候要考慮收益和代價
20170812
閱讀書目:《品園》
關鍵詞:關于介紹和研究園林的作品
其實每天早上打卡還是相當有壓力的啊,在有合適的書的情況下讀兩個小時是沒有問題,最尷尬的手頭的書讀完了,一時沒有合適的書來讀。今早其實花了半個小時來找書讀。
從廣東過來,一路上隨行李帶了幾本書,除了常翻的,還有一本朋友送的《品園》,正好拿出來翻翻。這本書的作者,車前子,是蘇州本地文化人,書也是他作為本地人一路品園下的日記作品。就好像他不斷強調的,游覽園林這事講究興致所至,所以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系統介紹蘇州園林的作品,多是他常年游覽下來的記錄和感受,第一手的文化人品園手記,所以帶有很重的個人美學觀點。
我這樣的小白很難跟得上老先生的節奏啊,老先生并不介紹園林的基本知識,而是直接隨手評論和抒發,我卻連他講的地點在哪都不清楚。過去翻書翻得快,讀書心緒其實是浮躁的,品園的文章文字卻不能快速地翻過,這些文字寫的不是像《深度學習》里面的干貨和原則,而是非常細密的個人體悟,是需要一個人用自己的體悟去觀察這里的另一個人的體悟的。老先生的看園看得非常仔細,從園林當初的周邊環境,到各種植被,再到山水布置以及地面鋪設,都能娓娓道來。
這個階段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老先生提到的觀園的方法:
“游園是一個人的事,雖說眼睛看到風景,其實是與自己的內心交流。寧靜是要素,當然不是不動。眼動心靜,才能移步換景。
常言蘇州園林有兩種游法,動觀和靜觀——大院往往動觀,小院往往靜觀。在我看來卻只有一種游法,就是眼動心靜。這個眼動,包括手腳的運動。有時伸手摸一摸石頭和樹干,感覺就是不同。
游園一如臨摹法帖,聚精會神,才能心得。”
哈,品味這件事情,確實是和快餐式地書籍閱讀是對立的,前面書讀得快了,現在反而不太能靜下來慢慢讀。今天有朋友過來,剛好去拙政園品一品。
20170813 安迪打卡
這個也是一個不是打卡的打卡。
這兩天朋友來玩,在外奔波了兩天,到現在回到家,并沒有氣力再讀書了。然而從園林博物館搜集了一些信息,也算是回答了自己昨天早上的一些問題,比如:中式園林和西式園林的對比,以及中式園林領域研究的大家都有哪些。貼出一些自己拍到的圖片。
不得不吐槽一句,暑期里面的蘇州園林完全去不得,人山人海。
逛園林的體驗好還是不好,我的感受是,本質上它是一件園林和我共同完成的過程:園林架設了各種各樣的情景和山水,營造了環境引導人去聽風、觀雨、賞荷,在所有環境里面可以說是最適合人自怡的;可是人最終有沒有得到這一份快樂,另一部分還是取決于自己,是否有閑心,是否愿意長時間投入來賞玩一件無用之物。
人要獲得一種清醒的、怡然自得的狀態,代價是不菲的。梭羅曾經評論,“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就像果實上的早霜,需要我們最溫柔的呵護,才能得以保存”。人的怡然自得的狀態,也是這樣一件最美好的部分,需要悉心營造:安靜幽美的環境,再加人自身連續的沉靜和玩賞。園林有這樣的環境,可是人往往未必有賞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