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物理大師)
唐山一少年沉迷手機游戲,荒廢學業,因不服父親管教,當即寫下了斷絕父子關系的“保證書”;
江寧一孩童喜歡玩游戲,被爺爺沒收手機后離家出走,想借此“嚇唬”老人,結果自己迷路找不到家;
杭州11歲男孩,不肯寫作業,父母砸了手機,他從12樓一躍而下,自殺身亡......
最近,類似的事件一個接一個,被手機和游戲荼毒的孩子越來越多。
電子時代,每個孩子都面臨著“垃圾快樂”的誘惑。
有的孩子,早上睡大覺,晚上熬夜通宵看視頻;
有的孩子,為了游戲,私自偷拿父母的錢去充值,最后甚至用生命去抵。
為了享受手機和游戲帶來的短暫快樂,一群孩子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他們甘愿淪為碎片化娛樂的俘虜,讓無節制的感官享受淹沒自己。?
試問這樣沉迷于垃圾快樂的孩子,哪還有未來可言??
雖然獲得了短暫的滿足,但卻在這種快樂中,喪失了自制力和學習能力。
他們懶得思考,懶得進步,讓自己的未來,被這種快樂一點點偷走。?
難怪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讓他縱欲享樂。
01
垃圾快樂
正在慢慢毀掉你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有網友回答到:
“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垃圾快樂當中。”?
是什么引發了垃圾快樂?那就是能讓人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說:“游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
孩子一旦嘗到了垃圾快樂的甜頭,就會上癮,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會讓意志迷失,忽略了本來應該做的事情。
垃圾快樂到底有多可怕??
就拿玩手機舉例,美國曾發起一項調查:?
科學家花了10年時間,跟蹤調查了100個孩子,其中有50名經常玩手機,另外50名接觸不到手機。?
10年之后,結局讓人震驚。?
在那些經常玩手機的孩子當中,只有2人考上了大學。?
在那些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當中,所有人都考上了大學。?
其中,有16個孩子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手機滿足了孩子一時的歡愉,但是手機制造出的垃圾快樂,殺死了孩子的自制力,殺死了孩子的學習能力,更殺死了孩子的上進心。?
垃圾快樂,不僅拉開了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距離,也在一步步毀掉孩子。
02
垃圾快樂,危害堪比毒藥??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愛玩游戲,刷視頻,愛看電視劇,沉迷于垃圾快樂無法自拔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對能獲得短期快感之外的事情,毫無興趣。?
寶媽群里有一位媽媽說:
“沒有玩游戲之前,孩子又乖又聽話。成績在班里也很好,老師們都夸她,這孩子真聰明啊。?
可是,自從孩子迷上了游戲之后,每天回家不寫作業、不想吃飯,就想先玩手機。一學期的時間,成績直線下滑。?
現在孩子天天鬧著要玩,如果不給就開始抹眼淚,撒潑打滾。甚至砸東西。?
哎,當初說什么也不該讓他玩游戲。”
以前覺得孩子玩游戲沒啥,但等到發現事情的嚴重性之后,后悔已然來不及。?
孩子體驗過游戲的快感,就很難從中走出來。?
這時,如果有人阻止他,他們就像變了一個人,發脾氣,大鬧特鬧。?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要么束手無措,要么暴力制止。顯然,這兩種都不是什么好辦法。?
因此,千萬別讓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一旦陷入,就只能一步步沉淪。
03
父母是孩子和垃圾快樂之間的一道墻?
當孩子體會到這種“垃圾快樂”的快感,他們根本沒有自制力,能夠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家長沒有干涉,孩子就沉溺其中。?
所以,避免孩子在垃圾快樂中淪陷,重回正常的學習,是父母的首要責任。?
當孩子在垃圾快樂的邊緣瘋狂試探時,不如試試這三個方法:?
1. 言教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重要對象。?
著名的蘋果之父喬布斯,從來不在家里擺弄電子產品。?
曾經有記者采訪他問:“您在家玩手機嗎?”?
喬布斯回答:“我們家限制出現電子產品。”?
于是,每天晚飯后,喬布斯家里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們會一起看書,一起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沒有一個人愿意抱著手機和iPad看。?
楊絳先生也說:“好的教育,榜樣的力量很重要”。?
家長用自己的行為引領孩子,比講千百遍道理更有說服力。?
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運動、不過度沉迷于手機,自己就要作為榜樣先行動起來,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2. 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淪為垃圾快樂的奴隸,很多父母認為,只要不給孩子看手機就行了。?
于是強制沒收,禁止他們玩手機。?
這并不是最明智的辦法。?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禁果效應”,也叫“亞當夏娃效應”,意思是:
越是禁止的東西,就越會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
孩子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長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們反而越想玩。?
父母也做不到完全杜絕,孩子不可能永遠不接觸這些娛樂。?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個漫長的過程,嚴防死守從來不是最佳選擇,循序漸進才是。?
當孩子特別想玩游戲的時候,我們應該把禁止變成商量,可以跟他說:吃完飯再玩或者做完作業再玩。?
孩子會覺得爸媽沒拒絕我,我過一會還能玩。?
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娛樂,長此以往,那他就不會淪陷于垃圾快樂。
3. 可以陪伴,就不要走開?
兩彈元勛“鄧稼先”先生是一個很會陪孩子玩的爸爸。?
他雖然很忙,可是一有時間他就會陪孩子玩。?
帶上孩子去爬山、游泳、散步。?
他會把孩子們放在自行車上,帶著孩子們兜風,和兒子比賽玩游戲,甚至一起放鞭炮。?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從小浸潤在大自然,接受人文氣息的熏陶,在父母的陪伴與關懷中成長的孩子,自然會眼界拔高,心中有更廣闊的世界,就不會沉溺于小小手機這一方天地之中。
父母應該盡量空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放下手機、丟掉ipad,忘卻電子產品。
只有真心地陪伴孩子,主動關心和靠近孩子,才能讓孩子在愛的守護下,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忘卻虛擬世界帶來的“美好”。?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不如說拼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孩子是否遭受垃圾快樂的荼毒,和虛擬世界的關系并不大,主要是取決于父母的態度。?
父母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癡迷垃圾快樂的根源。?
愿每個家長,都能用愛和陪伴填充孩子的心靈,用以身作則,引領孩子增加靈魂的寬度和生命的厚度。
作者:錦七七,來源:秋葵媽媽(ID: QKMM99),本文首發秋葵媽媽(ID:QKMM99)關注我們,一起做有遠見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