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明德章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重點內容解讀??(摘自《華杉講透大學中庸》)
《大學》一開篇是“三綱八目”——三個綱領,八個條目。這句話講的是“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而“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三綱
1.“明明德”,類似于王陽明的“致良知”。孟子就講過“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你生下來本來就知道的;良能是不學而能的,是你不用學本來就會的。這就是朱熹講的“具眾理而應萬事者”。明明德、致良知,就是要不斷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我們的學習之本,就是我們自己!不假外求,這是何等簡易灑脫!學會向自己學習吧!
2.“在親民”,程頤注解說,親,當作新;親民,實為新民。而朱熹說,新,就是革新其舊。我自己“明明德”了,就應該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去其自染之污。
3.“止于至善”,朱熹說,止,就是到這兒就不走了。張居正說得很形象,他說這就好像到家了一樣,到家了,你還往前走嗎?不走了,就在這兒住下了。“存天理、滅人欲”,就是“止于至善”。那什么是“存天理、滅人欲”呢?朱熹說,吃飯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這個觀點可修正一下,美食也是天理,但吃多了就是人欲。有人平時喜歡喝點小酒,那我們再修正一下,美食美酒都是天理,但暴飲暴食,吃胖了,吃出糖尿病,吃出三高,喝醉了,喝吐了,喝傷了,這就是人欲。這樣,我們每頓飯都可以修煉一下“存天理、滅人欲”,修煉一下“止于至善”了。“止于至善”,就是中庸。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處地走在正中間;庸,是永恒不變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絕對正確,極致完美,恰到好處,無過不及。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既然不可能,就像高等數學微積分的極限值,你不可能達到,但可以無限趨近。
二、“止定靜安慮得”,關鍵在立志
人要想“得,就要做到“止定靜安慮得”。
止,就是止于至善。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當止的去處,就志有定向,無所疑惑。靜,是靜心,心不妄動。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個主張,就不往兩邊張望了,不亂動了,所以說“定而后能靜”。安,是安穩,心里既然不亂動,自然隨遇而安,就像儒家說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當下的事做好。慮,是慮事精詳,處事精確。心里既然安閑,等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細思量,不忙不錯,所以說“安而后能慮”。做錯事通常都是因為忙中出錯,慌不擇路。只要能靜、能安、能慮,就不會出錯。得,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前面說了,止是止于至善,是你要去的地方。那么得,就是你抵達目的地了。
我們可借助孔子著名的一段話來理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中的“三十而立”,是指立志,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穩了。“三十而立”的“立”,就是“止定靜安慮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穩了,定了。孔子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習,學了十五年,到三十歲,就把一生的志向確定了。按照儒家的學習觀,為學第一是立志。孔子這段話講的就是“學習學”。那么四十而不惑呢?是因為心靜了。前面講“靜”,說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個主張,就不會往兩邊張望,不會亂動了。不亂動了,就不惑了嘛。六十而耳順,就有“安”的意思,安之若素,什么事都影響不了我的心。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得其所哉,得其所止。對照“止定靜安慮得”和“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體會就深了。“止定靜安慮得”的重心在哪兒呢?不知止,是我們常見的毛病;靜不下來,心不安,是常有的狀態。而解決的重心就在中間這個“定”字,要志有定向。
小時候,我們就常回答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和老師們的問題:“你長大以后想做什么呀?你的志向是什么呀?”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警察,有的人想當宇航員,多好!可長大了以后呢?現在你問問自己,你的志向是什么呀?還能答上來嗎?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確定,很篤定,那么“止定靜安慮得”對你就不是問題。如果感到茫然,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第一個“知止”的止于何處,你就失去了目標,這樣也就沒法定、靜、安了。如果你的答案很確定,就是賺錢發財,那是最糟糕的了,因為發不發財,只是順帶的結果,根本不是一個目標啊!
學習“止定靜安慮得”,關鍵就是問你的志向是什么,要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你就能知止了,就能找到“止定靜安慮得”了。人為什么會不知止呢,就是因為沒有志向。有志向,就是使命驅使,專心不貳;沒志向,就想賺錢,就會找機會,為機會所牽引,所有動作都在找風口、投機,這在儒家就叫“為外物所移”,而止定靜安慮得,就是不為外物所移。你該干嗎干嗎,管他風口在哪兒呢!
你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會跑偏,不會焦慮,每一天都心安心靜,然后聚精會神、一以貫之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這樣,你不僅能得到最終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
三、知行合一的三個層次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句話啊,可以說是儒家所有思想的基本原理,說的是先后次序。先后次序,就是選擇的原則、決策的原則。但是,確立原則并不難,難的是始終按原則去做。要始終按原則去做,就要對事物運行的原理有深刻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知行合一。原則和按原則去做,就是“知”和“行”。原則是“知”,按原則做是“行”。知行合一,你覺得已經最了不起了吧?其實,知行合一還分三個層次——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
上等氣稟的人,天生就按原則做,這叫“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只要不按原則做,他心里就不安、不舒服,會自動矯正過來。
中等氣稟的人,是“學知利行”——學而知之,利而行之。要知道了、理解了這樣做對自己有利、能得,然后才去做。
下等氣稟的人,是“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得了教訓,受到教育之后,再勉強自己去做。
以上這三種,都是知行合一,都“近道矣”。
作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但是我們很多人恰恰相反,給孩子的要求,都是去完成自己小時候沒完成的任務,或者把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就把孩子壓垮了。所以你要管孩子,主要是管自己。這就是本末的邏輯。咱們這書算是“國學”,現在有很多家長都帶孩子去上“國學班”,覺得孩子應該學點“國學”,可是家長自己卻不學,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們常說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耕耘是本,是先;收獲是末,是后。知所先后,就是只問耕耘。但是,有人就是理解不了,他就要問:“你怎么可能不問收獲呢?我就不信你不問收獲!”問收獲,問得來嗎?問收獲沒有用啊。問收獲的唯一路徑,就是問耕耘嘛。
本末先后,就是要我們不為利欲所牽引,不要利令智昏,讓利欲蒙住了眼睛,亂了心智。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是要作出決策選擇的嘛,那么我選擇的邏輯,不應該是怎樣對我有利。因為你判斷對你有利的,不一定真有利,也可能弊大于利。所以你只需要管原則,哪頭是本,哪頭是末;哪頭是先,哪頭是后。然后就照那本、那先的地方去做,這不是活得很簡單嗎?
四、八目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八條目的關鍵是什么?是先后次序。這里就是八條目的先后次序。
要“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讓全世界的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者”。要給全世界做示范,那你就要先治其國,把自己的國家搞好。因為全世界的人,總會羨慕搞得好的國家,希望向它學習。
這是由近及遠,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孟子的王道思想也基于這個原理,王道不是要用武力征服別人,而是要行仁政,埋頭把自己的國家搞好,讓所有老百姓都過上美好生活。然后呢,全天下的百姓都羨慕你們國家的生活,都想到你們國家來,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國君暴虐,人民都盼著你去解放他們,那就天下歸一了。如果他們的國君也行仁政,百姓生活也美好,那大家都好,求仁得仁,皆大歡喜。因為我們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和疆域。
接著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你要想能治國,首先自己家里要治好。如果你連自己的家屬都治不好,那你肯定治不了國。這也是由近及遠的原理,先有近,后有遠,沒有近,就沒有遠。為什么我們看一個人是不是值得信賴的朋友,要先看他是不是孝子?因為孝敬父母是近,與朋友相處是遠,他如果對自己父母都不好,也就不會對你好。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要管好一家人,先得管好你自己。這又是一個基本原理,叫“推己及人”。物有本末,一家之本,在于一家之主,在于你自身,你自己不檢點,怎么要求家屬呢?
“推己及人,由近及遠”,就是本末先后的基本原理。用現代的哲學思想來解釋,叫模仿率。模仿率有兩個關鍵,一是下層模仿上層,上行下效。所以齊家、治公司、治國家,其實都很簡單,就是率先垂范,你做出樣板,不管是好樣板壞樣板,所有居你之下的人都會模仿。第二個關鍵呢,是幾何級數率,模仿起來快得很!多少積重難返的惡疾,只要你自己做出表率,意志夠堅定,要求夠持久,就能扭轉乾坤。模仿的迅速傳導和擴大,快到你自己都無法想象。所以《大學》后面有“一人定國”之說,國君一個人的品格和意志,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進而影響世界。
張居正說:心是身的主宰,若要修身,就要守得心里端正,沒有一絲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自然恰當于理。正心,就是無所偏倚,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別的某人。沒有什么偏愛,就思無邪,該怎樣就怎樣。要正心,先得誠意。誠意,就是不自欺。我們常說“自欺欺人”,要欺人,一定先自欺。孟子說“善莫大于舍己從人”,因為自己的觀點就是一個很大的私,能放棄自己的觀點,采用別人的觀點,就是誠意正心的難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個人看了都有共鳴,有豪情。但是,要修身,先得誠意正心,把誠意正心吃透了,做到位了,思無邪了,才談得上修身,這就是本末先后的次序。
要做到誠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呢,又要先格物,這就是格物致知。朱熹注解說,致,是推到極處;知,就是識。致知,就是推極我的知識,要讓我所知的無所不盡。格,是至;物,就是事物。格物,就是窮極事物之理,要讓那極處無所不至。張居正說,心之明覺謂之知,若要誠其意,就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見得道理無不明白,然后意之所發是真是妄,才不會錯雜。所以說,要誠意,先得致知。也就是說,致知的意思就是,你得懂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要懂。這樣,你才能辨別是非,才能誠意正心。
能格物,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窮究到極處,然后心里通明洞達,沒有一點虧蔽,那么就可以做到致知了。“知”到了至處,然后善惡真妄,都見得分明,心上發出來的念慮,都是真實,沒有一點虛假,這樣就可以做到誠意了。意誠,然后就能去掉私欲,就可以端正無偏,這就是由意誠到心正了。心既正,然后能檢查約束自身,以就規矩,凡所舉動,都合道理,而后便身無不修。身修,然后能感化一家人,都遵我的約束,則家可得而齊也。家齊,然后能感化一國的人,都聽我的教訓,則國可得而治也。國治,然后能感化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眾,與國人一般,然后天下可得而平也。如此反復強調,一是強調次序不可紊亂,二是強調功夫不可缺略。八條目,一條都不能少,次序也不能亂。
結論:
從天子到庶人,一切都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張居正說,本,是修身;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否,是不然。一定是自己先修身,然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自己不能修身,就是根本先亂了,還想使家齊、國治、天下平,必無此理。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張居正講解說,厚,是對自己家人;薄,是對本國與全天下的人。家國天下之人,雖然都應當愛,但家是親,國與天下是疏。親的在所厚,疏的在所薄,必厚其所厚,然后才能及其所薄。若不能齊家,卻要治國平天下,就是將厚的先減薄了,而將那薄的反而加厚,必無此理,未之有也。
這是儒家很重要的價值觀,就是愛有等差,親疏有別。人總是先愛自己家人,然后才能去愛別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家人都不愛,卻去愛別人,那必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