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看看翡翠的價格
翡翠的價格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它有很多制約價格的因素,因為綠色及其它條件變化無窮。 如:
(1)翡翠綠色的偏正;
(2)綠色的濃淡均勻程度;
(3)綠的形狀;
(4)綠的水頭;
(5)綠內雜質及干凈程度;
(6)綠內裂柳白棉石花的多少;
(7)翡翠的新種老種;
(8)綠色的重量。
以上是評估翡翠價格的主要依據與條件,缺一都不能稱為特級。其次還有:翡翠的工藝價值、文物價值,以及翡翠的藝術及精神價值,如對翡翠的鑒賞能力、喜愛程度、東方文化及民族特點、藝術生命力。
翡翠這個行道,喜歡就是價
人家都愿意出高價購買,我們有什么想不通的?!對一般人來說,呀!一只手鐲600萬,瘋子;而對有些人來說,小菜一碟,不但滿足了自尊心、虛榮心,而且還象征著財富。東方人愛玉如命,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與享受,這是用數字無法衡量的。這是對特級翡翠而言,而對一般檔次的翡翠成品來說,它是有一個大致市場流通價格的。一般檔次的成品,在市場上一般千元上下。如果賣1~2萬,當然太離譜了。但是同一類中低檔次的翡翠成品,價格高低幾十、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特級翡翠成品,高低百分之幾十,是完全可能的,無可非議的,只要是喜歡。
對一塊高檔特級翡翠原料的估價,比較困難。一塊玉料,有人出80萬,有人出120萬,而有人只給20萬,差價之大真是天壤之別。這主要是與各人的技術水平,對翡翠市場接觸面的大小,對翡翠加工工藝的認識程度,對市場行情的了解程度,各人的客戶需求情況及銷售渠道有關,在某種意義上講還與買賣人的知名度有關,故他們估價的差別就出入很大。我說只要買進有眼力,賣出有把握,再有膽量,哪怕價錢比別人出得高,照樣能賺錢。
相玉遵循的規律
實際上,看玉給價是有一定規律可尋的。如一塊翡翠已開口,并見高翠,那么就要估計所見到的綠,翠到什么程度,能做什么,做什么能賣高價,在這個基礎上估計一個價,這個價是見多少綠給多少錢的價叫實價。
接下來再觀察綠進去了沒有,大約進去多少,整塊玉料表皮的表現如何,表皮是否還有綠的顯示。若表皮表現很好,其內還有可能有綠的存在,那么就可在實價基礎上,加上百分之幾十到幾倍不等。加價的多少除了開口處及表皮顯示的好壞(這是主要依據)外,還與銷售渠道,是否直接消費或轉手銷售及信譽程度有很大關系。 若表皮一點綠的顯示都沒有,只見開口處的綠,那要給的最高價,應低于實價,才不致于虧本。這就是購買高檔翡翠估價的大致依據與準則。用以上方法去估價翡翠,就是虧了,也虧不了多少,至少能保本。
翡翠估價的講究
對翡翠的估價內容很豐富,我在這里只是提一個思路,供大家在實踐中能悟出些道理來,做好翡翠的估價工作。 特級翡翠原料或成品,它的色一定要翠綠,鮮艷,純正,均勻,通透晶瑩,不能有偏籃的感覺,而且種好水好是第一位的,其它方面要配合得恰當,因特級翡翠大多做首飾品,故它一定要全翠且完美無暇,而翡翠玉雕工藝品,一般用一些散綠翡翠原料制做,舍不得使用全綠特級翡翠料加工玉雕工藝品(若做就價值連城了,但要損失很多高翠料)。故有些裂隙白棉石花都可在設計造型時加以克服。工藝精巧,也能創造很大價值的。
對翡翠的估價依據,就是前面所談得幾個條件,若達到了稱質量好。若綠得重量大、工藝好,那就價值連城。
只要賣方愿意賣,買方喜歡買,價格再高也屬正常。翡翠得質量是第一位得,其次才考慮工藝得好壞制作年代的遠近等。 但是,翡翠原料或成品,它們的質量變化無常,沒有固定的標準模式,一塊全扒了皮的無暇翡翠,切開后也可能有很大變化,它的實踐性很大,只有多看多買多經營,才能體驗到翡翠作價的規律。
近十年來翡翠價格上漲了幾百倍,這主要因為全美無暇翡翠產量稀少,且具保值作用。最主要是東南亞各國及地區(尤其是華僑)經濟快速增長有重大關系,東方民族自古就有愛玉佩玉的賞好,致使特級翡翠的價格暴漲。目前,翡翠飾品有向西方國家挺進的趨勢,他們正逐漸認識與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