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1989年的時候更是被定為“敬老節”,告誡人們要多關心身邊的老人。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貴的數字,它和“久”同音,表達了人們希望生命長久、長壽的美好愿望,而在現代,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人們敬老、愛老。
一、設計理念。
? ? 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們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美德,借著九九重陽節,我準備開展以“孝親敬老,我們一直在行動”的節日課程。
? ? 其實想讓孩子養成敬老愛老的好習慣,這種想法不是在重陽節這天才開始萌生的,我覺得任何年齡段都適合開展“重陽節”孝親敬老這一課程。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從接手一個新班級開始就培養孩子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年級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可塑性強,借著重陽節,我會把我的一系列想法與行動實施起來,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節日課程——“孝親敬老,我們一直在行動”,我也稱之為“好習慣養成課程”。
二、課程目標。
? ? 在一年級班級開展這樣一個課程,首先要針對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特點來設計,這樣才能夠對他們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所以我這個課程的目標就定為:
1.通過四個不同晨誦內容的學習,既了解了了不同體裁的文字對重陽節的描述,又感受到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過八個同一主題、不同內容、不同國界的繪本學習,更深刻地了解重陽節的習俗,也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課程計劃。
第一周:兒歌《九月九》,繪本故事《重陽節》,推薦繪本故事《重陽節的由來》
第二周:兒歌《爺爺奶奶節日好》,繪本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推薦繪本故事《親愛的狼爺爺》
第三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繪本故事《菊花蜜》,推薦繪本故事《艾瑪畫畫》
第四周:《弟子規》部分章節,繪本故事《我長大了》,推薦繪本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
四、課程對象:小學一年級學生
活動周期:一個月。
六、課程實施:
第一周
一、教學準備:
兒歌《九月九》,繪本故事《重陽節》、《重陽節的由來》。
實施方案;
晨誦:
1.出示兒歌視頻《九月九》,學生跟唱。
2.出示兒歌《九月九》。
九月九
九月九,重陽到,
爺爺奶奶哈哈笑,
我請他們吃甜糕,
媽媽夸我好寶寶。
3.老師領讀一遍,再請讀的好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遍,然后齊讀兩遍,再自己讀兩遍。最后請同學展示讀。
4.設疑:九月九是什么節日呢?會吃什么特別的東西呢?爺爺奶奶為什么哈哈笑呢 ?
5.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你會怎樣讓爺爺奶奶感受到愛和溫暖呢?
6.熟讀成誦《九月九》。
(二)繪本教學:《重陽節》
導讀封面,激發興趣。
傾聽故事,了解內容。
師生共讀,深化主題。
再次重溫故事,完成寫繪作業。
①茱萸的故事是什么呢?請和家長再讀一讀《重陽節》這個繪本,用自己的話給家人講講這個茱萸辟邪的故事。
②大家開始登陽明山的時候,會發生什么溫暖人心的故事呢?阿公會怎樣照顧阿楠呢?想一想,然后畫出來,并用簡潔的文字描述出來。
③推薦閱讀:課下的時候,大家可以再看看繪本故事《重陽節的由來》,再次感受這一個充滿溫情的節日。
【設計意圖】通過簡短的兒歌《九月九》,創造一種輕松、歡快的氛圍,自然地引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初次感受這一節日的習俗以及爺爺奶奶與以往的不同;接著通過《重陽節》這一繪本故事,讓孩子們在生動活潑的故事中去了解“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運用“聽讀繪說”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并實施。既達到了解的目的,又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
第二周
一、教學準備:
兒歌《爺爺奶奶節日好》,繪本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親愛的狼爺爺》。
二、實施方案。
(一)晨誦:
1.出示兒歌視頻《爺爺奶奶節日好》,學生跟唱。
2.出示兒歌《爺爺奶奶節日好》
爺爺奶奶節日好
重陽到,重陽到,
爺爺奶奶節日好,
我們非常感謝您,
向你們問聲節日好!
3.老師領讀一遍,然后學生齊讀兩遍,再自己讀兩遍,再請讀的好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遍,最后請同學展示讀。
4.設疑:我們為什么要感謝爺爺奶奶呢?(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5.熟讀成誦《爺爺奶奶節日好》。
(二)繪本教學:《爺爺一定有辦法》
1.觀察封面,激發興趣。
2.師讀故事,了解內容。
3.師生共讀,深化主題。
4.拓展延伸,布置寫繪。
①爺爺的辦法是什么呢?和家人再次共讀繪本故事,說說爺爺的辦法,體會爺爺的聰明以及對孫子的愛。
②a想想平時生活中,你的爺爺是怎樣愛你的?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b小老鼠一家把爺爺裁剪下來的布料都做成什么了呢?想一想,剪一剪,畫一畫。
③推薦閱讀《親愛的狼爺爺》,再次感受長輩對晚輩的關愛。
【設計意圖】通過兒歌《爺爺奶奶節日好》再次重溫重陽節這一中國傳統節日,并且通過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再現了爺爺對孫子的愛,并讓孩子們想想自己的爺爺對自己的愛,激起孩子們對長輩的愛,以便很好地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第三周
一、教學準備:
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繪本故事《菊花蜜》、《艾瑪畫畫》。
二、實施方案。
(一)晨誦:
1.出示手指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跟唱。
2.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3.老師領讀一遍,然后學生跟著視頻朗誦齊讀兩遍,再自己讀兩遍,再請讀的好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遍,最后請同學展示讀。
4.設疑:重陽節除了吃甜糕,在這首詩中,你還了解到了哪個習俗?(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二)繪本教學:《菊花蜜》
1.觀察封面,激發興趣。
2.師讀故事,了解內容。
3.師生共讀,深化主題。
4.拓展延伸,布置寫繪。
①菊花蜜是怎樣做成的呢?和家人再次共讀《菊花蜜》這個繪本,并試著做一做菊花蜜。
②如果從信封里掉出來的不是一張照片,而是兩張,那另一張照片里會是怎樣一幅溫情的畫面呢?先想一想再畫出來,能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會更棒喲!
③推薦閱讀《艾瑪畫畫》,感受艾瑪的寂寞,以及她為了夢想付諸的行動。
【設計意圖】古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是絕配,所以在第三周加入傳統文化這一元素,不僅達到了從古詩這一層面去了解傳統文化,而且所選繪本《菊花蜜》,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陪伴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古色古香。
第四周
一、教學準備:
《弟子規》部分章節,繪本故事《我長大了》、《猜猜我有多愛你》。
二、實施方案。
(一)晨誦:
1.出示 《弟子規》動畫視頻,學生跟讀。
2.出示 《弟子規》部分章節。
《弟子規》部分章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3.老師領讀一遍,然后學生齊讀兩遍,再同桌讀兩遍,再請讀的好的同學當小老師帶著大家讀一遍,最后請同學展示讀。
4.老師簡單解釋句子意思,然后設疑:面對父母的“呼”,你該怎么做呢?面對父母的“命”,你又該怎么做呢?面對父母的“教”,你該怎么做?面對父母的“責”,你又該怎么做呢?
5.熟讀成誦《弟子規》。
(二)繪本教學:《我長大了》
1.觀察封面,激發興趣。
2.師讀故事,了解內容。
3.師生共讀,深化主題。
4.拓展延伸,布置寫繪。
①小熊在和爸爸捉魚前都經歷了些什么?和爸爸媽媽再讀一讀這個繪本,說說小熊的經歷。
②小熊是怎樣捕到魚的?它先干什么,接著干什么,最后干什么,想清楚過程后,動筆畫一畫,再寫一寫。
③和家人演一演這個繪本,感受小熊的不斷長大,以及爸爸對小熊的愛。
④作為孩子的你時刻想證明自己長大了,自己多么地愛爸爸媽媽,那就用你的實際行動去回報他們吧!那大家可以以怎樣的方式回報他們呢?想一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爸爸媽媽無時無刻不在愛著你們,課下去讀一讀繪本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來感受一下媽媽對孩子的愛,也希望大家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示,在生活中更多地去愛長輩。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月的學習,孩子們在兒歌中,在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浸潤下,孝親敬老這一思想早已浸入靈魂,也是時候長大了,應該回報長輩對他們的愛,所以第四周選擇的晨誦內容與繪本就側重于對長輩愛的回報,也希望孩子們在這一個月的學習活動中,真正能領會到“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