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體解讀
趙德發長篇小說《雙手合十》新書首發暨海外推介會,日前在北京第二十屆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
安徽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雙手合十》,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展示當代漢傳佛教文化景觀的長篇小說。小說通過對明洲、怡春等地寺院、佛學院日常宗教活動、僧尼生活及與外界世俗社會的種種聯系等方面的描述,展示了千年佛源和禪宗的宗教精神余脈及宗教蹤影,反映了商業大潮及社會風習沖擊下佛門領地的堅持、糾結與變異,塑造了休寧和慧昱兩代僧人的感人形象,展現了他們在當今商業浪潮沖擊下堅持操守、自度度人的精神風貌,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如何參與當今文化建設、如何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貢獻等問題作了深刻探討,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藝術質量。(木子)
(來源:吉林日報)
二、名人解讀
1、朱寒冬(安徽文藝出版社社長):《雙手合十》是關乎當下佛家運命的現代思考,是現代與傳統的一次心靈的對話。
2、李掖平(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評委):他的小說一直是以現代觀念去關照、解構和審視人性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活在當下的這個紛亂浮躁的社會中,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對著靈魂的鏡子去反觀一下,人類文明在積淀的過程中,人性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都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和值得記取的那些警戒的、要提防的陷阱等等。對這些,趙德發都統統把它換成了一種對世俗人生,對佛教圣地中所折射的現實人生中的種種復雜、繁復的生存現象,寄存了對生活的關照。更重要的是,趙德發在解剖和審視這些人性的時候,總是懷著一顆理解、包容、諒解、同情和盡可能的達成一種包容式的共識的這樣的慈悲的情懷。
3、張艷梅(青年評論家、山東理工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文學博士):
我覺得在趙德發老師的身上,不僅具有文學大家的風范,同時他也是一個溫柔敦厚的君子。
在《雙手合十》這樣的作品中,通過對世俗人生和宗教世界的比照,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擁有悲憫的情懷,心懷天地,我覺得人生的理想就是我們能夠堅守人性、懷揣詩性、朝向神性的彼岸。
4、王方晨先生:不得不承認,我對宗教是多么的陌生,《雙手合十》卻正是一部有關宗教的小說。趙德發通過《雙手合十》,為讀者揭開了“僧尼生活的重重帷幕”,但我情愿認為,這仍然是一部反映社會生活的小說,因此,它并沒有讓我感到陌生。紅塵的紛擾、苦難,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繪過,趙德發也同樣描繪過。早在多年前,我就對趙德發的創作提出過一個命題:趙德發的殘酷和溫柔。這個命題同樣也適于趙德發這部不尋常的力作。
三、讀者書評
1、讀者“且生”:秦老謅謅的故事真實性很足,仿佛一切真實存在不虛不空。對于芙蓉山這個地方充滿向往,每個僧尼形象都真實可鑒,讀罷讓人意猶未盡。對于佛教我還只是入門者,對于禪語參話頭更是首次聽聞,很有新意。會繼續閱讀相關書籍尋找心靈慰藉。
2、讀者“涂涂”:修行就如同做學問,需要清靜純凈地追求真理!在物欲橫流,現實復雜的今天,宗教和信仰如同一劑良藥,安慰人心,平息社會,祈福世界,不是心理學勝過心理咨詢!寫得很棒,契合當下社會的書!
3、讀者“Nicole”:很值得一看的小說,最開始看時沒想到佛門也跟世俗一樣,甚至比世俗還要骯臟不堪。可是這世上的大愛往往不是賭氣,逃避災難,而是深入骯臟,化腐朽為神奇。最終讀出了童話故事的趕腳,皆大歡喜的結局,也應了佛教真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以,禮佛上香固然是好,最重要的還在于平時是否能夠堅持行善。多積德,佛祖自會照應。
4、讀者“陳守二”:有一點感觸:貪,是諸多煩惱之根。貪財,貪權,貪色,這幾乎是所有人共有的劣性,貪會生妒,妒則生恨,恨會讓人喪失本心,終究墜入地獄。如何克服貪的本性?清心寡欲嗎?那只會適得其反,最好的辦法是開智,找到比財、色、權、吃更有意義的事情,追求更極致的人生,擺脫無盡的煩惱。
四、經典語錄
1、平常心,平常禪, 柴米油鹽任自然。 紅塵滾滾禪心皎, 隨緣自在得天然。
2、無住。無心。這才能參得佛法大意,才能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只有這樣,才能了生脫死,逃離輪回,實現生命的根本超越。
3、一個人要出家很難,到廟里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但還俗卻很容易,只需向任何一位僧人說一聲即可。可是,信仰能是兒戲嗎?我既然穿了這身僧衣,那就要穿它一輩子,并且不能讓它有一點點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