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蟲
在我虛歲7歲那年,爸媽在一個灰蒙蒙的凌晨扛著兩大包行李背井離鄉去了東莞打工,那會兒打工這事在我們老家是一件很司空見慣的熱潮事件,基本不管是小伙伴還是班上同學的父母,十個有八個是去大城市打工的。因家里經濟條件不太好,大家都窮則思變的試圖去外面討生活。
可能是因為從生下來就是外婆帶又懵懂的緣故,送別父母的時候我并沒有哭,甚至還說出了那句至今仍會被家人笑著調侃的話:婆婆,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去外面打公(打工),別人的公公會給我們打嗎?不如在家打一下自己的公公就好了。
離別的傷感氣氛被我的童言稚語沖淡不少,那時候小,并不太懂的父母是提著心抹著淚外加對陌生前路的擔憂思慮走的。
聽我媽后來說,那時候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找,他們挺艱難的才算落了腳,稍微穩定后為防外公外婆擔心還特意拍了一張照片寄回家,那時的他們看起來被生活磨的滄桑又落魄,卻仍舊穿著自己最好的衣服,我媽還努力擺出一副笑容恬淡歲月靜好的樣子。
出去那年我爸媽也才二十六七歲,老實說我并不太記得他們年輕時候的樣子,那時候為了加班費和省路費,他們往往兩三年才回來一次。每一次的過年看著周圍小伙伴的父母回家,帶著許多新衣服和好吃的,我和妹妹就會不懂事的又哭又鬧要爸媽,想念倒是其次,新衣服和零食的誘惑力比較大。
我對父母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爸每次回家都會抱我和我妹,一手一個,那時候對父親可崇拜了,覺得他就是天底下力氣最大的人。
父母經常過年不回家,我讀四年級以前都是靠寫信聯系,我外公去世之前還保留幾大摞的信和郵票。四年級以后鄰居家裝了有線電話,父母就大概每周打一次,我們去鄰居家接。也不敢太頻繁打,太過麻煩別人,而且他們也省電話費,每次都是外婆帶著我倆去接,有那么幾句話是每次都會說一遍:家里都好,小孩聽話,你們要保重身體……
讀五年級的時候,我家就裝了電話,我仍然記得那個號碼是3402178,我媽還斗志昂揚的說178178,我要去發了。一句戲言,滿滿的是對生活的企盼。
那時候即使是回家過年,父母也待不了一個星期,往往除夕來,初三四就要走,我7歲到20歲的這十幾年了,父母從不曾在家過過元宵節。他們在春運擁擠的人潮里殺出一條血路,帶著給我們所有人的禮物,就為全家團聚幾天。我對父母背來背去的兩個牛仔大包有特別深的印象,回家時,包里裝著給一家老小的禮物和愛;離家時,包里裝著的是家鄉的土產和思念。17年過去,我們見面的次數不超過一雙手。
作為資深留守兒童,在我有記憶以來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的大概不超過兩個月。而那兩個月還是在那邊打暑假工,我們都每天早出晚歸,溝通極少。
這大概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吧,想要給子女好一點的生活,就不能擁抱陪伴他們。生活迫使我們做出這樣的選擇,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我曾經問過我媽,如果重來一次,是否還會這樣?我媽說:不這樣又有什么辦法呢?那時候是真沒辦法……
小時候還會哭鬧著要父母,上了高中以后就有點避之不及了,長久的情感缺失讓溝通基本消失,成長時期的叛逆外加一些家庭因素又加深了溝通障礙。我至今都喜歡和外婆一起睡,但哪怕是挽著我媽的手一起走都覺得很別扭。那一次去北京,我和外婆手挽手親熱的一起走,邊走邊有說不完的話,留我媽一個人孤零零的落在后面自拍。我媽什么也不說,后來我也知道,是有點心酸,好像自己為之努力并付出所有的世界,并不是自己的,是一個虛幻,是個泡沫……
這么多年來,我甚至從來沒有好好的觀察過我的父母,我的腦海中,甚至要思考一下,才能記住他們的樣子。其實我的眉眼很像我媽,看著貼在墻上已經略顯斑駁的照片,發現父母從青春洋溢瞬間走到了美人遲暮。
直到這一次,我發生意外住院,我媽在醫院整整守了我39天,朝夕相對,四目相望,才發現,才45歲的我媽,頭發白的像個老人。是生活的磋磨,是家庭的變故,是心中愁腸百結。
有點心酸,好像父母突然間就老了,我很清楚知道一切是為了我,卻仍舊不知道該怎么擁抱他們,其實那些過去的事情應該讓她過去,造成今天這樣的結果也絕非他們所愿。一步錯,步步錯,他們終究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對我好,對也好,錯也罷,終究是為我付出了一生。我得給我父母遞把梯子,讓他們有個臺階下來,我得努力,去走近他們。
在醫院,和我媽聊起往事,她說她打工之后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回家,在村口菜地里忙,夕陽西下,我正好放學,蹦蹦跳跳哼著歌走在回家路上,她的心里頓時溫暖滿滿,哪怕再辛苦,都覺得像擁有了全世界一樣幸福。
我媽最常說的一件事就是,等我結婚有小孩了,要幫我帶小孩,最好是個女兒,她帶她長大,彌補當初不能帶我長大的遺憾。說完又像想起什么一樣,飛快的說,要跟在我身邊一起帶,不能讓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做個留守兒童,更不能讓以后的我和現在的她一樣,為生活受骨肉分離之痛。
直到今天,我的朋友、同學和親人以及身邊的很多人,依然是把小孩放在家里給爺爺奶奶帶,自己在外面工作,一年回一次家。我特別想以自己的經歷和他們說,哪怕是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和條件,也要把小孩帶在身邊,哪怕是爺爺奶奶跟著父母一起在身邊帶。
留守兒童,是真的會有情感缺失的。長久缺乏父母陪伴的他們,會敏感不安,憂思煩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里,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角色。就拿我來說,小時候最怕老師說到作文題目是寫我的爸爸或者媽媽,我總會默默的咬著鉛筆無從下手。仿佛父母只是一個符號,一封信,一通電話或者是一包零食、一件新衣服……
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再也不會重來,現在也不像是從前那么難,哪怕是苦一點,孩子們也愿意全家一起,其樂融融。
如果真的是不方便帶在身邊,也盡量多在寒暑假的時候接他們一起在身邊短暫團聚一下,或者是多一點電話,多一點視頻,多留一點影像……
歲月總是在的輪回,如今,老鳥將要回巢了,雛鳥又要獨自飛向自己的生活了。
當你老了,再老一點,白發蒼蒼,走不動了,坐在家門口,望著我回家的方向,翹首企盼,掛心惦念,就像當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