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木云伊
題記:
家母于氏,乃一區(qū)區(qū)村婦,未入學堂,無甚作為,然于吾,則生與養(yǎng)之恩未報而先行矣。持家則勤儉有道,育子則言寡身先,能至此者,則真為人父母也。臨終時,吾不在側,百日祭時亦然,為人子之不孝甚矣。今逢母仙逝百日之際,作文于此,以敬家慈,深表思母之情?;诤拗獬0?,唯愿母安息于九泉,則子之不安略輕矣。不孝子君于戊子年甲子月廿六日。
母親出生在河北,八歲時隨著家人一同來到東北,來到那個距我奶奶家只有十幾里山路的小村莊。聽母親說,從河北老家到黑龍江的火車上,她暈的像死過去一樣,沒有一點兒知覺,多虧了大舅他們。
母親沒有念過一天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出來,但待人處事方面卻總是我們的榜樣。對于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更是身體力行,對于偷盜等方面的事情則更加嚴厲。記得有一次,母親放在抽屜里的二角錢不見了,如何也找不到,于是便對我們三個一一的進行了教育,算是動用了家法。小偷小摸是不可原諒的,不誠實則是最可惡的。真相是我們沒有小偷小摸,也更沒有不誠實,只是母親錯怪了我們。但從那時起,我知道了做人應該怎么樣。后來這幾年,每到過年我們三個都在家跟母親閑聊的時候,都會提起這個事情,只是我那時真的太小了,記不起來。想必當時的家法執(zhí)行起來也是很嚴酷的吧。
關于孝,母親則從來不說些空洞的道德準則,比方說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該如何尊重長輩之類的話。而無論對待自己的父母還是對待自己的公婆,都可以稱得上盡心盡力了。父母的行動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想我們已經在奶奶臨終時母親對待她婆婆的表現中學到了什么是孝。奶奶快走的時候,由于半身不遂,半邊身子不聽使喚,加上那時已經有些糊涂,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兒。而在那時,是母親一個人給她的婆婆端屎接尿并用溫水小心地擦洗身子。沒有嫌過臟,也沒有喊過累。其他的幾個叔叔嬸嬸之類的人卻在另一個屋子里打麻將,玩兒撲克。回家的時候,偶爾問母親想要個什么樣的兒媳婦,母親總是很坦然的說:"別的不要求,你喜歡就行,只要她對我像我對你奶奶那樣就行",這個我總感覺,挺難的。經常有人夸獎我們三個孝順,母親在外邊也總自豪的說她養(yǎng)活了三個好兒女。其實她不知道,這樣的三個兒女是多么希望可以在母親臨終時為也為她端屎接尿啊! 鄰里之間,母親與他們相處的都很融洽,每到春種秋收忙不過來的時候,總有些熱心的鄰居過來幫忙。母親走后,不光是我家的鄰居還有她的“會友”(母親生前信奉基督教,而教堂在我們那里被叫做“教會”),都過來幫著忙活。事情打理完,二姐說真多虧了這些鄰居,而更多的人則說看人家跟鄰居處的,真不錯。這些鄰居們卻說,老太太(指我奶奶)生前就“他媽”照顧著,這一早又過去陪他們了。心眼兒好的人,怎么都這么突然的就走呢?
小的時候自己體質很差,牙痛,肚子痛,頭痛是常有的事兒。每次牙痛的時候母親總是用手輕輕的揉著我的牙根,這樣我會感覺好些。一痛一宿的時候,母親也陪著我一宿不睡。頭痛的時候我很喜歡母親幫我“擠腦袋”,就是在頭上擠出紅點兒,有時候會像按摩那樣,輕柔我的太陽穴。每次回家,這些都是必做的功課,盡管有時頭不痛,也很喜歡往母親腿上一枕,讓母親給我揉腦袋。習慣了母親的雙手放在我的頭上,盡管我長大了,母親的手干枯了,瘦黃了,但卻總是最溫暖的,像撫在我的心頭上一樣......
來鄭州的日子,經常往家里打電話,而電話內容無非是在這邊吃的香不香,睡的慣不慣,而自己卻總是有些不耐煩,盡管很是擔心遠在家鄉(xiāng)的母親。“媽媽,大姐,二姐都很好,就不要再為我們擔心了,為了我們落下的那一身子的病,兒子這輩子已經還不清,就請寬心吧,若您地下有知,兒子一定會為您爭氣的!”
上高中時我便離開了家,到現在已經十年了,這十年當中都沒有好好陪過母親,而現在自己又在鄭州工作,離家休止千里之遙!母親臨終時我不在身邊,百日祭時依然如此,作為一個兒子,真的是太不孝了。今天作文寄托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也勸天下兒女多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機會,好好陪著他們,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晚年。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再悔恨終生。
謝謝觀看,祝天下父母身體健康,合家歡樂!
(作者原創(chuàng),如有轉載,請簡信或標注作者,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