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森林之中,
可以遠離塵囂,
傾聽樹木的話語,
涓涓細流猶如萬卷書籍,
路邊小石,
寓意著神的教誨,
大千世界處處可以受到啟迪。
——莎士比亞喜劇《皆大歡喜》中的一首詩
我們幼兒園建園開始就決定每周五為固定的遠足日,當時園子就在麓山,我們每周五都會去的地方就是萬安體育公園,春,夏,秋,冬,無論晴天雪雨,只要不是非常惡劣的天氣,我們每周五都會利用上午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和大自然親近。后來搬到恒大名都,出行交通不再那么方便,我們仍然爭取每個月有一個周五可以帶孩子們到戶外,到大自然的懷抱里……
孩子們通過他們的感官和體驗,去觸摸和了解這個自然的世界——富足而神奇。枯枝,落葉,滿地的果實、種子,芬芳的泥土,明媚的陽光,都是自然界給孩子們最美好的饋贈。他們發現美,感受美,并且創造美,他們本身就是美的所在。
生命是需要通過各種感官去體驗的,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和自然建立鏈接,才會去珍惜生活,熱愛生命、懂得學會感恩和付出。經常去同一個地方,走同一條路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也能觀察到植物在不同季節的變化。
同時遠足更是一種鍛煉,體力和意志力的鍛煉,一個上午的活動,孩子一直處于運動中,走走停停發現樂趣。同時學著照顧自己增減衣服,整理書包,也從集體的活動學會分享、等待,讓我們這個大家庭更加和諧,溫暖。
你可能以為我們崇尚自由,而沒有對孩子的約束。其實不然,孩子們有秩序的分享和排隊,有節奏的的玩耍,對環境的必要照顧,這自由是一定界限范圍內的自由,是尊重與愛的自由,是出于對孩子深入了解和理解而給予孩子的自由,這種自由才能滋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如果缺少了成人的溫柔保護和制約,沒有了界限和規則,那成長也必然失去方向。戶外快樂處處有,安全隱患也處處有,所以只有在規則內的自由才能減少隱患變成現實的可能。而我們又不能因噎廢食,怕危險就把孩子關在家里。我一直認為孩子是大自然的孩子,他她需要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獲得成長的營養和力量。 ?
有孩子回園里的路上說“我明天還要來這里!”
他踩過的圓石頭
看過的柳樹條
聞過的鳶尾花
爬過的黃果樹
吹過的彩泡泡
玩過的滑滑梯
坐過的蹺蹺板
還有藏過貓貓的灌木叢也一定在說
“我們在這里等你的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