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私董會連分享電影都能講這么高深。此刻體會到了被學神碾壓成渣的感覺。果然是越優秀的人越努力。高手的世界跟我們就是不一樣。
大家來看看我們的討論。
可以判斷一下:
哪個學神更厲害?
私董會會議紀要
(2018年12月15日)
一、會議主題: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二、參會人員:周戀、霍亮、譚勇、吳曉君、曹杰、劉哲敏、董婉莉、周海波、張亞偉、胡一凡
三、會議內容:
【曹杰】
總共看了5~6遍,在電影的評論網上處在TOP1名~2名。
整個看下來給人振奮人心的感覺,不管是最后的越獄,還是整個過程,讓人感覺挺爽
有幾個糾結的部分:
(1)瑞德申請假釋內容:前面兩次不通過,最后一次都不想出去了,反而出去了
(2)老圖書管理員悲?。耗呐乱呀浥鷾始籴屃?,但不想出監獄,后來雖然出去了,最后還是自殺,這是體制化的問題。
思考:在一個公司公司待久了會不會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只有在國企?換個角度來說,現在工作變動比較多,是不是沒有這個問題?
【胡一凡】
昨天看完之后,寫了一篇文章《一個自責,讓他監獄19年》
很早就聽說過這部電影,給人沉重感,所以沒看,但實際看完后完全不一樣
(1)希望:比自由更重要的是希望,如果沒有希望,就跟行尸走肉一樣,瑞的說安迪有自己的小天地;對音樂的熱愛,哪怕關禁閉也要放音樂;還有為了能讓獄友喝上啤酒,冒著生命危險去爭?。贿€有重建圖書館。
因為有希望,才會用錘子打開越獄之路。
(2)精英:19年逃獄歷程,環環相扣,很像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里的丁元英(后來拍成電視劇),知行合一,冷靜,理智。
(3)體制化: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好不容易離開監獄,最后自殺;瑞德也一樣,出去之后如果沒有長官的許可,就不能上廁所。
不僅僅是體制化,人們在任何的環境,習慣之后就變成慣性,人們開始適應環境,彎曲自己的人性,而安迪一直保留著人性
(4)個人成功和社會成功:在物理學家看來,如果一個目標在物理上可行,實現它的只有知識,而知識可以分為「方法性知識」和「事實性知識」,
安迪不僅懂得財務,還懂得地質學、藝術音樂等等,閱讀非常廣泛,是一個通才;我們以前認為歷史、地理、生物不重要,其實不然。
(5)三個境界:稻盛和夫《呻吟語》中的一段話,成大事者三種資質,一等資質:深沉厚重;二等資質:磊落豪雄;三等資質:聰明才辯。
很多人一進公司就想表現出聰明才辯,反而會弄巧成拙,相反在安迪身上能看到深沉厚重。
(6)疑問:從小威廉姆斯那里聽到自己是冤枉的時候,像安迪這樣聰明人不應該找典獄長,典獄長怎么可能讓安迪逃出去呢?可是為什么會找典獄長理論?
(7)社會:一開始由于電影屬于監獄篇,所以覺得類比性沒那么強,后來發現其實很廣,適用于資源特別有限的情況下怎么樣做成一件事情,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環境里,永遠處在很多限制當中,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怎么樣做成一件事情,這部電影給了很多有益的提示。
【霍亮】
在一兩年以前看過電影。不同的人看的時候,get到的點是不一樣的,就像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1)體制化:類似于圍城,里面有一句話特別好,你來到這個監獄,一開始很恨這個監獄,但慢慢時間長了以后,就離不開這個監獄。
外企待著時間長了以后,感覺就在這個體制里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如果去了民企,會感覺有很多限制,而且對人的要求更全面,有一些不安全感。
(2)不同的人生境遇:除了主角安迪,還有老圖書管理員,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安迪特別有毅力,用了20年把地道挖出來,哪怕是背黑鍋20年,也依然有這份毅力。
而老圖書管理員,一開始非常積極主動,但出去之后沒有競爭力,最后自殺。
一個人自由,另一個人自殺。
由此想到自己,要堅持信仰。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希望,哪怕受到非常大委屈的時候,也要有希望。每個人難免會背黑鍋,會對情緒產生不利影響,不管什么時候都要有希望,這一點跟安迪相比有很大差距。
(3)從小事做起:每天要堅持做簡單的事情,每天三件事情,寫主題文章,哪怕非常小的事情,不斷提升自己,靠近我們的希望,不斷地前行。
【吳曉君】
(1)毅力:安迪一開始是因為喝酒,蒙冤入獄,后來把酒戒了,非常值得學習
(2)能力:安迪原來是銀行家,具備投資能力,就因為有這一點,才會有后面的故事,所以我們要掌握一門技能
(3)隱藏實力:面對對敵人,好像沒有威脅,在謀略當中示弱
【周海波】
(1)體制化:監獄的環境對人的壓迫比較厲害,這種壓迫對自己經歷來說也是比較明顯(雖然沒有監獄那么強),有很多強制性的制度;離開之后感覺得到不適應,可能比其他在公司中工作的人更明顯一些。
(2)人性的光輝點:永遠擁有著希望,堅持,不放棄不妥協,從入獄2年開始,一直到19年,始終在準備越獄,哪怕后來知道自己蒙冤,仍然堅持,一直不妥協
(3)幫助其他獄友:在心里一份愛心在里面
【董婉莉】
(1)希望和絕望:瑞德說“不要抱希望,希望會害死自己”,但安迪不斷創造條件,存在希望,他的毅力、信念,都與希望有關,一直都想著成為自由了。
通過與瑞德的對比,可以看到「希望」和「絕望」的差異。
(2)體制化:看到了「習慣」,比如瑞德不報告一下就沒辦法撒尿。
當節奏感打破之后就很難適應,想盡辦法保持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節奏感,感覺好多事情就亂了。
(3)通過電影看到了我自己,我們才是體制化;看到很多優秀的人,只要離開肯定會大有作為,但就是離不開,存在著離開之后的恐懼感。
安迪給了別人自由的感覺,比如《費加羅的婚禮》、維修自己屋頂等自由的感覺
(4)“我們的美好的向往,圍墻是關不住的”,類似的內容在《活出生命的意義》,“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環境的自由”。
【譚勇】
(1)剛開始進監獄的時候,第一個崩潰的是胖子,所以不管什么時候不要崩潰
(2)在監獄里,都有利益關系,要找到關鍵點,才能獲得突破
【張亞偉】
(1)英雄之旅: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體現了人要有希望,以實現自己的自由;還有堅持,比如堅持寫信,堅持挖洞等等。
(2)對現實的深刻剖析:美國社會稅收問題,經典人物的塑造,比如壞人典獄長等等,看完給人一種力量,在非常艱難困苦環境下,能夠給人希望。
(3)友誼和人性的善良,在最黑暗的地方也有人性的光芒。
【劉哲敏】
(1)溝通
在電影里瑞德有3次假釋機會,就是通過與面試官溝通之后,決定是否能給予通過。
其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比如上級同意你的觀點,客戶同意購買你的產品,所以溝通技巧非常重要。
溝通不僅是把我想表達的內容傳遞出去,更重要的是讓別人相信我講的內容。
第一次:瑞德已經入獄20年了,面試官問“你改過自新了嗎?”,瑞德非常想要得到這個假釋,表現出非常緊張和不安,也不敢看面試官,回答說“是的,真的,我已經洗心革面,(停頓一會兒)上帝為證,我不會再「危害」社會了”
這里有三個問題。
首先,在行動上就表現出不自然,不敢看對方眼睛,給人一種這個人在說謊的感覺;
其次,講得內容都是沒辦法客觀驗證的「我已經洗心革面了」,這個是自己觀點,沒辦法驗證,還有「上帝為證」,哪怕每個人都相信上帝,也沒辦法實現上帝是否真的給證明;
第三,不能用「危害」等負面詞,哪怕前面有「不會再」這樣的否定詞,也不要說負面詞,這會在別人的大腦里產生「危害」相關的信息,這個與萬維鋼第二季里講的「以大致勝」中的案例類似,有一個美國參議員里說了「墮胎」等詞語,不管內容如何,墮胎這個負面詞就與參議員聯系在一起,起到了反面作用。
第二次:完全沒有抱任何期望,結果還是沒有通過,這也說明不管什么事情,自己一定要有信心,就像萬維鋼第一季里講的那樣,只有自己表現出真正的用心,別人才會相信,如果自己都不想出去,別人更不會讓你出去。
第三次:成功獲得假釋,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重新梳理問題:當面試官問“你改過自新了嗎”的時候,瑞德反問“我不懂什么意思,你是不是想問是否后悔?”,面試官說“是的,你后悔嗎”,很多時候擁有權力的人,自己表達的內容和真實的需求是不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詢問,找到真正的問題(得到課程《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里第一步就是梳理問題)
其次,客觀事實,“我每一天都在后悔”這句話每個人都相信,“如果我能回到以前那個時候,我會對那個小孩說不要干傻事”,這也是一個事實,因為后悔,肯定會勸阻,間接地說明我出去以后不僅不會危害社會,反而會幫助社會;“現在是垂老之軀”也是客觀事實,更加表明不會危害社會。
第三,歸納法和演繹法:在講得過程中講了3個事實,這三點屬于并列的歸納法,但是從底層來看也有一個演繹的成分在里面,大前提,“任何人進到監獄都會后悔”,小前提“我也后悔”,結論“所以我會勸阻年輕人不要干傻事”
(2)社交
人是社會性動物,必然要與其他人產生交集,而人有很多種,有朋友,也有敵人
面對敵人(三姐妹),不能屈服,當然也要坦然接受,這是生活的一部分,修行“斯多葛”
找到關鍵人物(瑞德),如果沒有他,不可能上屋頂,也不可能有后續的故事
扮演「付出者」,在《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成功課》里「付出者」最容易成功,特別是在屋頂,自己不喝酒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為他人謀求喝啤酒的權利,收攏人心,才會有了后來很多人幫忙。
(3)人生
最近學習《華楠講透超級符號》課程,在這個課程里,從星體運行,講到了「母體」,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把監獄的范圍再拓寬的話,我們其實被關在「地球」這樣一個監獄里,收到地球運轉所帶來的「體質」的影響。
比如,有春夏秋冬,到了冬天,還有點余糧,就有了「春節」這樣的「體質」,我們自己就受困于這個體質。
從虛擬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受困于傳統禮儀、道德約束等等「文化監獄」的束縛。
我們要知道自己就處在「監獄」當中,要認識到它的存在,但是要離開這個監獄,吳伯凡的「雙環學習」方法,以及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講的「啞鈴模型」。
本次分享獲得了學神們的授權。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對你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