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洋洋70萬言,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粉墨登場的人物達一千三百余人。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作者羅貫中熱情謳歌的人物,其一生留下諸多精彩瞬間,無不閃耀著動人的人格魅力,其忠義神勇、大義凜然的威武形象也定格在中華民族的記憶深處。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揮舞如椽妙筆,暢快淋漓描繪出關羽義勇無敵、威震華夏的英雄畫卷。
第一回描寫關羽出場,“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凸顯了關羽英雄氣概。
寫劉關張討伐黃巾,小試牛刀:云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云長刀起處,揮為兩段。后人有詩贊二人曰: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
寫關羽初次在群雄面前大顯神威,則從側面刻畫關羽的武藝高強。董卓殘暴無道,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引兵直抵汜水關。首次交鋒就碰上了董卓麾下的猛將華雄,他刀劈鮑忠、俞涉、潘鳳等將,“江東猛虎”孫堅也不敵而退;華雄乘勝追至,陣前討戰,以至飛馬報來,各路諸侯眾將面面相覷,關羽出場了——“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
此時,關羽不過是劉備手下的一名馬弓手,位卑人輕。然而主動請纓,氣勢凜然,暗示著關羽的卓爾不群。袁氏兄弟不識廬山真面目,曹操卻能慧眼識英雄,斷定他“必有勇略”,并溫酒一杯為關羽壯行,關羽酒未飲,催馬殺出。
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寫虎牢關下,三英大戰呂布,也是寫的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呂布是三國時期公認武力值排名第一的武將,時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呂布在虎牢關勇猛難擋,各路諸侯死的死,傷的傷。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縱馬來追,眼看追上。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余合,不分勝負。云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
關羽雖然勇猛不敵呂布,但是《三國演義》卻在用“春秋筆法”來論述關羽之勇與呂布之勇的異同。關羽被稱為“義絕”,而呂布卻是“見利忘義”的小人。如曹操曾說:“布乃無義之輩!”張飛多次罵其“三姓家奴”。呂布的人格為世人所不齒,反而更加襯托了史書對關羽“勇而有義”的評價。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之勇是以“義”為前提的,勇而無義只是人格低下的表現。
比如這一回合在八路諸侯面前頻頻露臉的赤兔馬,先屬呂布,后歸關羽。呂布被殺,赤兔馬沒見聲音;關羽被殺,赤兔馬絕食而死。《三國演義》用赤兔馬來襯托關羽的人格魅力,更是加強了關羽“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君子人格風范。
關羽一諾千金,言出必踐的人格通過關羽“誅顏良斬文丑”得到了展現。
關羽因為二位嫂嫂被擒,不得已土山約三事,一降漢不降曹,二善待二位嫂嫂,三得知劉備下落,雖千萬里也必追尋。關羽進曹營后,曹操對他禮遇甚厚,關羽都不為所動。但關羽也曾坦言,“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此。要必立效以報曹公,然后去耳。”
官渡之戰,顏良統十萬精兵為前部,攻劉延于白馬。劉延屢次告急,曹操派15萬軍隊兵分三路解白馬之圍。曹操部將都被顏良戰敗。
曹操本不愿請關羽助戰,恐其報了恩就會離去。但在程昱勸說下,請來了關羽。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首級,拴于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緊接著延津之戰中,關羽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后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當關羽得知劉備下落,隨即掛印封金,作書辭曹。在千里尋兄的路上,過五關斬六將,一氣呵成,既展現了關羽勇者無懼的氣魄,又刻畫了關羽義無反顧的決心。
如斬孔秀。關公約退車仗,縱馬提刀,竟不打話,直取孔秀。秀挺槍來迎。兩馬相交,只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尸橫馬下。
如斬孟坦、韓福。孟坦出馬,輪雙刀來取關公。關公約退車仗,拍馬來迎。孟坦戰不三合,撥回馬便走。關公趕來。孟坦只指望引誘關公,不想關公馬快,早已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關公勒馬回來,韓福閃在門首,盡力放了一箭,正射中關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飛馬徑奔韓福,沖散眾軍,韓福急走不迭,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肩,斬于馬下;殺散眾軍,保護車仗。
如斬卞喜。左右方欲動手,皆被關公拔劍砍之。卞喜下堂繞廊而走,關公棄劍執大刀來趕。卞喜暗取飛錘擲打關公。關公用刀隔開錘,趕將入去,一刀劈卞喜為兩段。
如斬王植。王植拍馬挺槍,徑奔關公,被關公攔腰一刀,砍為兩段。
如斬秦琪。秦琪大怒,縱馬提刀,直取關公。二馬相交,只一合,關公刀起,秦琪頭落。
過了五關斬了六將,古城相會,為了釋懷張飛之疑心,又刀斬蔡陽以表忠心。
關公更不打話,舉刀便砍。張飛親自擂鼓。只見一通鼓未盡,關公刀起處,蔡陽頭已落地。
中國古代自古有“英雄惺惺相惜”的傳統,在關公戰長沙時,關羽與黃忠不打不相識,彼此互相欽佩,顯示了關羽之勇,不僅勇中帶仁,而且勇中有義。《三國演義》不惜濃墨重彩,渲染了這一英雄之戰的畫面。
黃忠引數百騎殺過吊橋,再與云長交馬。又斗五六十合,勝負不分,兩軍齊聲喝采。鼓聲正急時,云長撥馬便走。黃忠趕來。云長方欲用刀砍去,忽聽得腦后一聲響;急回頭看時,見黃忠被戰馬前失,掀在地下。云長急回馬,雙手舉刀猛喝曰:“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黃忠急提起馬蹄,飛身上馬,棄入城中。
云長兩日戰黃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擻威風,與忠交馬。戰不到三十余合,忠詐敗,云長趕來。忠想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帶住刀,把弓虛拽弦響,云長急閃,卻不見箭;云長又趕,忠又虛拽,云長急閃,又無箭;只道黃忠不會射,放心趕來。將近吊橋,黃忠在橋上搭箭開弓,弦響箭到,正射在云長盔纓根上。前面軍齊聲喊起。云長吃了一驚,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今日只射盔纓,正是報昨日不殺之恩也。云長領兵而退。
在關羽戰龐德之時,關羽已近六旬,而龐德正值壯年。這也是關羽人生中最后一場名將對決,《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虎老雄風在的同時,也在其中增添了一絲英雄遲暮的滄桑感。
關羽縱馬舞刀,來取龐德。德輪刀來迎。二將戰有百余合,精神倍長。兩軍各看得癡呆了。魏軍恐龐德有失,急令鳴金收軍。關平恐父年老,亦急鳴金。二將各退。
次日,上馬引兵前進。龐德亦引兵來迎。兩陣對圓,二將齊出,更不打話,出馬交鋒。斗至五十余合,龐德撥回馬,拖刀而走。關公隨后追趕。關平恐有疏失,亦隨后趕去。關公口中大罵:“龐賊!欲使拖刀計,吾豈懼汝?”原來龐德虛作拖刀勢,卻把刀就鞍鞒掛住,偷拽雕弓,搭上箭,射將來。關平眼快,見龐德拽弓,大叫:“賊將休放冷箭!”關公急睜眼看時,弓弦響處,箭早到來;躲閃不及,正中左臂。關平馬到,救父回營。
正如魯迅所言,《三國演義》“惟于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僅描寫關羽與敵將對戰的情節,都采用各種不同的創作筆法,如花團錦簇,讓人目不暇接。或詳或簡,或正面或側面,多角度地展現了關羽義勇之氣,凜然天神的威武形象。
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對羅貫中的這種創作筆法也極為欣賞,坦承受此諸多影響,說:“《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一流的,中國后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
并說:“《三國演義》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義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無比,讀者一翻開書就見到每一個人物立場分明,愛憎清楚。”
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流行,關羽的勇武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關羽這一傳奇式忠義英雄的形象也在普通百姓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