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我會很慶幸自己是個普通人,我不帥不丑,不特別聰明,也不笨,在人群中不怎么引人注意,不會像《奇跡男孩》中的奧吉那樣遭受別人的冷眼。
奧吉先天臉部畸形,5年級前一直在家里自學,到了學校,人人把他看作怪物,甚至吃飯都不跟他一桌,避之唯恐不及。最后他還發現好不容易結交的“朋友”也是校長安排的,他的心情一度墜入低谷。好在親人沒有放棄他,鼓勵他堅持了下來。他逐漸受到了老師同學的認可,體諒,結交了很多敢于為他挺身而出的朋友,自己也融入了學校生活。他的故事感染、改變著很多人。
大部分人都會被這個故事感動,但故事本身并不太真實,特別在我們身邊,這種事發生的特別少。如果我們身邊真有這樣的人,這不會是一個美好的故事。“特殊”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但主動的,發自內心的去幫助他們的人少見。
我常常想到曾經看到的一只貓,它被車撞了,橫躺在路中央,流著鮮血,瀕死。看到它血淋淋的樣子,我第一反應是趕忙躲開。后來貓不見了,我還一直選擇繞道走。我想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躲開而不是幫助它吧。
面對那些特殊人群也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選擇躲開,百分之九的人選擇利用他們,剩下那百分之一才是真心幫助他們的。
我身邊也有一位特殊的同學,考試永遠被單列,老師也不收她的作業,同學們也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她反應有些遲鈍,把每個接近她的人都看作朋友,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友誼”。就有人利用她這點,把她當成仆人,讓她給自己送餐盒,打飯,命令她,甚至看不順眼就拳打腳踢。周圍的人對這種事情都熟視無睹,司空見慣,這些都讓人看了心里酸酸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樣的“受傷小貓”怎么可能像電影里那樣“咸魚翻身”呢?
我在特長班里還遇到了一個特殊的同學。他身材高高大大的,但有語言障礙。在老師家長鼓勵支持下,成功的舉辦了個人畫展。他也寫書法,我認為他寫的比大多數人都好。
一個在公立學校里,一個上輔導班,他們的處境和受到的關注是不一樣的。可能輔導班的環境比較寬松,老師家長給予他更多的關懷,同學也習慣了他的存在。
“受傷小貓”想要過正常人的生活,必須有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關懷。
電影里有一幕是奧吉上學前,媽媽讓他隱忍,但是爸爸卻告訴他有人欺負他時要反擊。我班里的那個同學已經習慣了,習慣了老師的另眼相看,同學的冷漠無情,甚至拳打腳踢。她選擇了隱忍,選擇了委屈求全。
奧吉的經歷也讓我想起了《芳華》里的何小萍。她親生父親自殺了,母親和繼父都不愛她,從小就受到家里人的歧視。后來她進了文工團,但因為出汗多,被男生嫌棄,被女生嘲笑,跳舞都沒人愿意和她一起。
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外界的關懷。在何小萍被男兵嫌棄,沒人愿和她跳舞的時候,劉峰站出來,與何小萍跳舞,幫她緩解尷尬,這件事對何小萍影響很大。也許,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放下心中的包袱,善良一點,做個劉峰那樣的好人。
“善良一點,因為每個人都在和生活苦斗。”這是電影里的一句話。上帝對一些人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但善良讓奇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