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真的來了。
還以為他們只是王者農藥里坑隊友的小學生?
最近的開學季告訴你——
這是最后一批以90后為主體的新生,往后將是00后的天下。
他們是威脅?是希望?
與其貼標簽,不如走近來看看——
《零零后》
它從06年開始,選擇了幾位尚在幼兒園的00后。
此后的十年,將他們的成長點滴記錄下來。
關于它,眾說紛紜。
有人說這是大型避孕廣告:
看完更不敢生孩子了
有人說是留學廣告。
有人說是二胎宣傳片。
獨生的哭死
其實,00后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被概括和定義的群體。
我們只有在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身上,摸索他們的時代共性。
Sir這就給你介紹其中的四個孩子。
一一:不食人間煙火
這個叫“一一”的小姑娘,沒有人不喜歡。
對她的評價:“酷炸天”、“獨立且勇敢”、“知性美”……
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憑什么?
她的幼兒園老師也說,她有一種悠然自得、高貴的氣質。
一一從小獨來獨往。
幼兒園,別的小孩抱團,她自坐自玩。
每每被問,為什么不合群。她都堅定說,我不想交朋友。
她的話甚至頭頭是道: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這是我的權利。
在別人家,這樣的孩子也許會被懷疑自閉癥。
但一一家不同。父母不在意,甚至放任她的孤獨。
所以,與其問她為什么喜歡獨處,不如問父母為什么放任。
Sir發現,一一的父母都是安靜內斂的人。
媽媽溫婉平和,說話慢條斯理,井井有條。
爸爸呢,把訪談的機會,全都交給了妻子。他出鏡時,只在女兒身邊微笑,不與鏡頭互動。
難怪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對一一來說,交朋友是需要學的,父母不催,她卻在學校里一點點學會了,找到了形影不離的朋友。
十三歲的一一,回到了她的幼兒園,做義工。
她不習慣跟一群小朋友玩耍,便到一旁,獨自做起手工。
不久,小朋友紛紛來到她身邊,都拿起了手工。
他們模仿著一一的樣子,他們也成了她的鏡子。
孩子的性格塑造,光靠打罵懲罰,也許作用不大。
孩子身邊人的一舉一動,才是被模仿的對象。
安靜內向的一一,用自己的方式獲得了小朋友的喜愛,離開時大家紛紛與她擁抱。
最要好的小男孩還問她——
一一姐姐,一一姐姐
你的電話號碼是多少
小梁和小劉:現實版“七月與安生”
小梁說,他適合傳統教育。
小劉說,他適合西式教育。
他倆是發小。
年紀不大,也懂得不多,但對中西式教育各自的利弊,都有一番思考。
它需要每個孩子、每個人他都有自控力
中國的傳統教育就是一種學得很開心、一種是很痛苦
教育效果因人而異
vs
傳統教育的特點可能是比較系統吧,更有效
國際化教育比較松,但可以讓自己選
家庭背景的不同,也讓他們被安排了不同的成長軌跡——
小梁的父母,給予他傳統的“獨裁式”家教。陪伴他長大的,是鋼琴、補習班、眼保健操、學習日程表……
小劉的家庭,采用了“民主式”的教育。陪伴他長大的,是桌球、滑板、單車、金庸小說……
但是,人生可以被安排嗎?
他們就像是現實中的“七月與安生”,天性與約束之間在長久地撕扯。
被抑制的那部分,不會消失,而是總在等待被補償的一天。
小梁,幼時其實是個最管不住的熊孩子。一會這,一會那,老師罰他坐好,他偏不,非要弄點響動。
小劉,原來是班上最能接受教育的好學生。每個孩子都喜歡他,爭相得到他的認可,包括小梁。
看樣子,這兩個小孩好像互相生錯了家庭。
但故事在他們倆身上,是相互交匯的。
年級升高,小劉漸漸難適應傳統教育,學習成績落后。尖子生的焦點一下消失了,心態變得不穩定。
他創造力強,社交能力也很好,只是學業欠佳。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國外,想回歸幼時那種,得到集體認可的安全感。
調皮的小梁,已經訓練得品學兼優,刻苦耐勞。
他承認,雖然傳統教育學得更痛苦,“但還是更適合我”。
適合,不僅是性格。在他的考慮當中,也包括了現實、家境。
小梁已經不再是抗拒管束的小孩。
心里面向往自由的部分,他也仍然保留著——
和父親騎行川藏線,嘗試了最賣力地去做一件事;在初中畢業上,和大家互相潑水,整個人顯得格外地恣意。
他們之間“七月與安生”的故事,沒有那么殘酷,卻同樣照出了人生的多面棱角。
萌萌:叛逆,是想保護自己
萌萌曾乖巧可愛。她深愛父母,會笑,會撒嬌,會生氣,也會哭泣……
上幼兒園時,爸爸離去,她哭得最厲害,一哭,引起整個班一起哭。
可是,生活有著最大的反轉。
15歲的她,耳不離耳機,眼不離手機。父親對她說話,不回答。父母邀她出門,不愿意。
冷言少語,不茍言笑……
她喜歡跳舞、社交、鎖在房里,偷偷搽亮晶晶的指甲油、做直播。
可是,再不與父母分享快樂了。
訪談時,媽媽談起過去的萌萌,忍不住落淚。
他們給家里新添了一個小妹妹。
對,在《零零后》中,萌萌是唯一要面對父母二胎的小孩。
二胎,對父母來說,也許意味著一個新的生命,一道新的保障,一段更幸福的人生。
但對萌萌,她覺得——
自己失去了價值。
父母不喜歡我了,我被忽略、被取代……這些都是萌萌心里的煩惱。
而二胎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事實上自古以來,要維持人類的延續,平均每對夫婦都要生育兩個以上的孩子。如果只生一胎,意味著人口每隔一代就減少一半,直至消失。
選擇生一胎、二胎、三胎……(或者不生)都是正常的,所有人只生一胎,反而不正常。
所以,心態的失衡錯不在萌萌——
她所處的環境,同齡人多是獨生子女,自己不是,好像就不正常,生命中被搶走了什么東西。
不只是社會。
父母對她的態度,也讓她沒有安全感。
萌萌的爸爸嚴厲而強勢。
有一次,萌萌一家出去玩。她找不到自己的房卡。爸爸在一邊冷言冷語:我們幫不了你,每個人都掛著牌子(房卡),就你不掛,祝愿你找得著……
萌萌越發感覺自己被不公平對待。
她不但改變不了,甚至連表達自己想法也做不到。
自尊近乎崩潰,怎么辦?
叛逆。
你們剝奪我的價值,我也不需要你們來證明我的價值。你們不尊重我的意愿,我也不尊重你們。
萌萌沉迷于化妝、社交、直播……
在家里找不到的存在感,她要通過外界補償回來。
她排斥家庭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是,討厭妹妹。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要開始排斥她。
惡性循環就這樣開始了……
這個家庭的溝壑,似乎只能越來越寬。
獨自面對鏡頭,她落下淚水,說,很想回到過去。
叛逆的背后,是她對父母的愛無力的渴望。
怪爸爸?
他一直要求萌萌解決自己的事,后果自己承擔,似乎在推開萌萌。
但在一次交談中,他說:孩子如果什么都聽你的,將來長大了也麻煩,你必須要讓她有自己的想法。
妹妹2歲,正是寸步離不開父母的年紀;萌萌15歲,要開始接觸社會、學習自理了。
父母區別對待的方式,讓她誤解,認為全家人都不關心她。
親子之間,好像失去了相互體諒。
當今網絡,對熊孩子群體的討伐,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峰。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12萬人關注,瀏覽量超過1.6億。
高贊答案,不乏有惡劣的“泄恨”方式。
“摧毀”,似乎成了一種新的政治正確。
說實話,這種方式也挺“熊孩子”的——
一味任性,脫離實際,不顧后果。
問題不是摧毀一個熊孩子太困難,而是制造一個熊孩子太隨便。
Sir認為,《零零后》好就好在,它沒有給一代人粗暴地貼上標簽,也沒有把熊孩子判定為無可救藥。
要做的首先不是評判,而是去看。
《零零后》冷靜、客觀呈現了一批孩子不同的模樣。
它明白,用一種價值觀去束縛所有孩子,正是最大的狹隘。
就連從小被人教導要合群要交友的一一,也明白。
長年的獨處,給了她超越許多同齡孩子的獨一無二的理性和深邃目光。
13歲的她這么說——
要求人外向,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緊密地,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但它對內向的人是有些不公平的。
它在要求每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
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優點,比如能更安靜地思考、沉淀。
人當然是能外向能內向才是最好的。
那樣,就擁有這兩個世界里面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各一半最好的東西。”
這,也是我們對00后,乃至每一代的期望——
不要整齊劃一的定義。
我們生而不同,然后也該和而不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漢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