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有意思的現象:
一
中國有句話“金錢如糞土”
同時還有句話“朋友值千金”
請問
這個朋友到底是啥?夸呢還是罵人呢?
嗯,其實這不是我真正想問的。
想問的是,說“金錢如糞土”的人你信他不?
二
永遠有市場的愛情故事:
牛郎和織女
董永和七仙女
羅密歐與朱麗葉
王子和灰姑娘
霸道總裁與傻白甜
……
嗯,一定至少有一方是富人
不信你翻翻那些愛情故事,大多數都是一個沒錢的愛上有錢的,或者發生在兩個有錢的之間。
美好的愛情包含對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吶~
富足美好的,和金錢當然脫不了干系。
在這點上中國人大概是最虛偽的,也最樂于自我安慰。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貧賤不能移”,窮也要窮得有骨氣,然而也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如果金錢成為糞土了,那就理直氣壯了。可是他們也信奉“一諾千金”哦,難道他們的一句諾言就是一千……另一方面,中國文化是模糊個人強化集體的,以至于太張揚總是引人側目,更何況是公開宣稱愛錢。
這些對金錢的仇恨,視為洪水猛獸,給窮找到了十足的理由。下有“為富不仁”撐腰,上有理想包裝,清貧彰顯崇高,獲得道德上的優越感。
我也不知道,追求富足有什么錯,難道不都是為了變得更好嗎?
看到這些自相矛盾的說辭,如果你曾覺得金錢如糞土,這一刻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呢?
—如果想系統的認識一下金錢是什么—
你聽過它的名字無數次,但是真的認識它么。如果不認識它,又怎能斷下定論。王福重的《金融的解釋》將金錢的前世今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做了完整的解讀。可以讀一讀認識錢究竟是什么。
學過歷史課,最開始就講到原始社會有了剩余勞動開始以物易物,然而沒有一個標準,流通不便效率低下,于是逐漸產生了中間物的需求,即貨幣。它只是一個符號,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了它卻加速了流通,提供了便利,提高以物易物的效率。生產力的發展帶動經濟形態發展,貨幣的形式和功能也隨之豐富,今天形形色色的金融工具,無疑不是在某種需求下設計出來的,最終服務于經濟。
若將金錢恢復原貌擺回中立的位置,那么并沒有金錢的善惡之說。有的只是使用者,人的善惡區別而已。把罪過都推給一個符號,而逃脫對人本身的追責,失掉自省,怎么也說不過去吧。
—關于金錢我們到底應該聽誰的—
假如你想學習英文,你是會向一個會英文的人請教,還是向一個不會的人請教?
假如你想學做飯,你是會向飯做的很好吃的媽媽請教,還是會向一個從來沒進過廚房的人請教?
以上兩個簡直有點弱智的問題,大家心里都有十分確定的答案。
然而關于金錢,我們卻常常聽“自己都沒有良好財務狀態”的人的話。“良好的財務狀態”不等于拿高薪。一些仍然月光的高薪人士,賺錢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消費,財務狀況就是不及格。《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寫了他從富爸爸和窮爸爸那里聽來的不同觀念,這些觀念又是如何影響一個人走向了不同的財富人生。
從宏觀上理解金錢的本質,再加上生活的角度重新改觀。變成有錢人的基因就妥妥的了。